楚长城。(必读)

家乡区县: 方城县

楚长城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西起湖北省竹溪县,跨汉水辗转至河南的邓州市,往北经内
乡县,再向东北经鲁山县、南召县、叶县,跨过沙河直达泌阳县,东南至桐柏县,信阳地区,总长500多公里,是中国最早的长城。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从现存遗址的实际情况看,又较为复杂,楚长城并不是单一的线路,除北面南召至鲁两县间是单一线路外,东线和西线又各有内线和外线,东西两线形成四条线路。确定的楚长城墙体30.51公里,被历代破坏而消失的楚长城墙体约25.37公里、山险81.34公里,共计137.22公里。此外,调查和发掘确定了方城县大关口和泌阳县象河关等楚长城关堡2个,叶县保安镇前古城、泌阳沙河店古城、付庄古城等位于楚长城线上的城址3个。通过此次调查,目前已基本掌握了平顶山市叶县、舞钢市、南阳市方城县和驻马店市泌阳县境内的楚长城分布线路。


同地段的楚长城特点是不一样的。叶县夏李乡高楼山以东及方城县杨楼乡的楚长城特点一致,即以绵延几十公里的人工修筑的墙体为主。舞钢境内的楚长城则是山险和扼守山谷的人工修筑的墙体相结合,共同组成防御线。泌阳境内的楚长城则是以山险为主,以关堡或城址扼守古道、关口为主的防御形式。

楚长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楚王头脑中固有的或灵机一动产生的,楚长城是对豫西南的史前城堡型防御工程的模拟、延续和演进。具体地说,在龙山文化时期的江汉一带,三苗族为抵御华夏族的几次决定“苗蛮集团”生死存亡的大决战中,三苗人已经修筑了边防线上的一系列凭险固守的城堡,这是中原地区出现最早的防御工程。楚国继承了三苗人修筑的防御工程,加以重修和扩修,并在城与城之间加修了诸多的连结建筑,成为一个综合体,即楚长城。研究长城特别是楚长城,应该从这里探寻渊源。
历史和考古工作者所称的“苗蛮集团”,即上古时期存在于江汉地区的苗蛮部族集团,他们在转战流徙中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从周口出发,进入南阳盆地,然后又到达江汉平原。文献中记载苗蛮的事迹,主要是它与尧、舜、禹之间的几次战争。在最后一次战争中,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以禹为首的华夏集团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从而使苗蛮集团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龙山时代是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由野蛮的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由氏族制度向国家制度过渡的时期,而这个时期恰恰又是中原洪水泛滥的时期。文献资料表明,现在的京广铁路以东地区当时几乎是一片沼泽,陕西、山西至河南的洛阳、南阳、桐柏到湖北襄阳一线则为人类活动地区。这个区域也正是尧、舜、禹华夏部族与苗蛮部族分割占有区,以伏牛山分界,华夏部族在北区,苗蛮部族在南区。尧、舜、禹集团对苗蛮集团的激烈攻击,经历了尧时发动进攻、舜时形成僵持、禹时将其彻底消灭的三个时期,出现了长期连绵不断的冲突与战争的局面。南阳地方文献记载,尧曾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帝舜子义均封于南阳境内。《墨子・非攻下》云:“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苗师大乱,后乃遂几”等等,这些都是苗蛮集团与华夏集团在南阳地区西部、北部和东部进行激烈战争,最后苗蛮集团被华夏集团彻底打败的佐证。

韩岑岑(2015-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