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石猴

家乡区县: 方城县

方城石猴又称画石猴,是源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的方城县独树镇砚山铺村的一种汉族传统石雕艺术品。民间艺人采用当地石料,雕出猴子形状,然后用黄、绿、红、黑等颜料涂染勾画在石猴身上而成,故又称“画石猴”。方城石猴起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在汉族民间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1] 。2008年6月,南阳方城石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与“时候”谐音,意指“好运气”备受游客喜爱。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每年农历三月三,在南阳市方城县小顶山都有庙会,庙会上出售一种石雕“小石猴”,当地俗称“好时候”(谐音),也叫“画石猴”。赶庙会的人都踊跃购买,并相互赠送“好时候”(时候与石猴谐音),渴望能给自己和亲朋带来好运。“单猴”,寓意是“祖师封侯”;“母猴背小猴”,寓意是“辈辈封侯”。由于它独特的造型和吉祥的谐音,使得它誉满中原,长久不衰。当地人们逢年过节便以此为吉祥物让孩子佩戴。这在方城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猴文化”。

这些小石猴造型别致,刀法简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们高约三至五厘米,分素色和彩色两种,彩色用黄、绿、红、黑等颜料涂染而成。这些石猴形态多样,有单猴、母子猴、猴背猴、猪背猴、猪八戒背猴等等。小巧玲珑,独具文化神韵。

韩岑岑(2015-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