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各地的七夕风俗千差万别,陇南西和等县的七夕风俗尤为独特。比较陇南七夕风俗与古代西亚的塔穆兹祭风俗,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来自于历史上陇南与中亚的粟特人的文化交流。陇南七夕风俗的异域文化色彩的揭示,有利于我们认识中古以来西域文化对中国节日风俗的深远影响。
西和县民俗专家杨克栋老先生从2003年开始,通过对西和县、礼县七夕风俗的实地考察,撰写了长达3万多字的调查报告《仇池乞巧风俗录》,详细介绍了仇池地区(今西和县、礼县)的乞巧风俗,为我们了解陇南七夕风俗提供了较为可靠的资料。陇南各地的七夕风俗在具体细节上或略有差异,以时间为序大致有以下程序:
1. 准备阶段
在乞巧前十五天左右,每个姑娘家中要选用不同的作物种子培育“巧芽”,专供乞巧时进行“照瓣卜巧”之用。姑娘们一般都是在母亲、姐姐或嫂子等有经验的长者的指导下,将豌豆、扁豆、玉米、小麦等作物种子放到瓷碗或其它器具里,置于阴暗处,每天换水。如此经过十五天左右,碗中即长出高约七寸至一尺的巧芽。至期,将巧芽由碗中取出,置浅碟中,束以三五道红绿色纸带,以备“照瓣卜巧”之用。
2. 迎巧
整个乞巧活动从七月一日前夜即六月三十日晚上即已开始。此日黄昏之后,姑娘们在各村固定的迎巧地点(多在河边)进行迎巧仪式。到时,姑娘们打扮一新,漂漂亮亮,人人手合胸前,各执燃香一支。手捧香盘的姑娘走在前面,其他人在虔诚、肃穆的气氛中缓步跟随。到达迎巧地点,进行祭祀跪拜。然后,大家成排列队、牵手摆臂,一起唱《迎巧歌》:“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巧娘娘教我绣一针,一绣桃花满树红。巧娘娘教我绣二针,二绣麦子黄成金。巧娘娘教我绣三针,三绣中秋月亮明。巧娘娘教我绣四针,四绣过年挂红灯。去年去了今年来,头顶香盘接你来。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随着歌声,姑娘们将巧娘娘迎至坐巧处。
3. 乞巧
在迎来巧娘娘之后,姑娘们不仅对巧娘娘进行祭拜——燃烛、上香、焚表、跪拜,供奉各种糕点、瓜果和巧芽,而且还要持续不断地“唱巧”,即通宵达旦、延续不停地唱歌跳舞,按照一定的程式,用不同的歌曲表达对巧娘娘的敬意。
4. 送巧
七夕之夜,临近午夜的时候,在手捧香盘的姑娘的引领下,姑娘们缓慢地来到村外河边。姑娘们在夜色下唱起哀伤的送巧歌,唱完一首又一首,充满依依惜别之情。姑娘们唱着唱着便哀伤起来,似巧娘娘一去不返,唱到终了,姑娘们全体跪倒在地,乞巧组织者手执蜡烛,将巧娘娘像点燃。此时,姑娘们再也无法控制感情,哭天抢地地痛哭起来。一年一次的乞巧节就在这哀伤的氛围中结束。
陇南七夕节隆重而盛大,是当地一个重要的节日,对于未婚姑娘来说,其重要性不亚于春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