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红枣文化
文化底蕴:行唐红枣文化渊源可上溯五帝时期,千百年来广泛流传着许由植枣拒尧禅、乐羊挥鞭称神树、云蒙佳酿结良缘等传说故事;境内有“枣神娘娘”女英祠等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传承:近年来,以《中秋红》《红枣树》为代表的文艺作品问世,2010年10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行唐为“中国红枣文化之乡”,同时,“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也在行唐县挂牌成立,进一步扩大了红枣文化影响;红枣文化成为千年古县的重要切入点和基本文化载体。 文化影响:红枣文化推动了产业经济腾飞。行唐是“中国优质大枣产业基地”,不仅其产量位居全国首位,而且品质优良。古有“御枣”之称,曾获得奖项。
行唐县红枣的栽植历史久远。有文字记载的红枣栽植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战国策?卷二十九?燕一》)。行唐红枣不仅栽植历史悠久,而且面积广阔。史志载:“(行唐县)自龙泉关(今山西五台、河北阜平县界岭)以往其境,北接灵丘,西接五台。抵行唐三百余里。”
民间文艺。行唐历史上人才济济,远在春秋时期就有晋大夫郤榖以“说礼乐而敦诗书”闻名遐迩;元代有南台御史关思义“学术正大,器识弘远,风采凛然”;明代有“醇儒”盖宗尧;清代有盖载、康且乐、张其策等一代文人。他们有不少文学著述因年代久远,多已散佚。清末进士尚秉和,一生勤于笔耕,著述颇丰。建国后,出现了严同凡、严登俊、周喜俊、张志军、杨荣国等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艺术家。 历代文人和当代作家、艺术家及民间文艺爱好者,多以家乡红枣(树)为题材,创作了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等丰富的赞颂枣乡风情的文艺作品。
民俗风情。枣乡人把红枣作为美好甜蜜的象征。在枣乡,青年男女表情达意挑摘自家枣园树上最大、最红且与自己年龄数目相等的鲜枣,送与对方,互表爱意。他们离开后,羞赧的女子还要追上意中人,偷偷塞给对方两个硕大难寻的满膛红枣转身离去。这寓意让男方‘早早’提亲,两颗透亮的红心“早早”结合在一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