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南沙天后宫,坐落于大角山东南麓,紧临珠江出海口伶仃洋,依山傍水,其建筑依山势层叠而上,殿宇辉煌,楼阁雄伟,在天后广场正中就是石雕天后圣像,是为纪念海上女神林默而建,建筑特点是集北京故宫的风格和南京中山陵的气势于一体,其规模是现今世界同类建筑之最,被誉为“天下天后第一宫”,也是东南亚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圣像高达14.5米,屹立在天后宫广场正中。整座天后宫四周绿树婆娑,殿中香烟袅袅,置身其间令人顿生超凡脱俗的感觉。
天后来历:
天后林默,(公元 960 年—— 987 年)民间称之妈祖,是沿海百姓崇祀的海神。她是宋代福建湄洲屿的一个奇女子,短暂的生命留下了许多行善济世,救助海难的动人传说。历来备受治国者的褒封。人们逐渐把她奉之为神,顶礼膜拜。据资料显示,现今世界上约有一亿多人信奉天后,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天后宫,足见其影响的深远。明代,南沙鹿颈村曾建有天妃庙一座,为南沙天后宫的前身。清乾隆年间,经重修定名为“元君古庙”,后被日夷炸毁。一九九四年,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实业家霍英东先生倡议并捐资重建南沙天后宫,于一九九六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庆典。
文献记载:
根据《湄洲志》和台湾《林氏太宗谱》的记载,天后姓林,名默,世居福建莆田贤良港。父惟悫(一说名愿),宋初宫都巡检;母王氏,生一男(名洪毅)五女。宋建隆无年(960年)庚辰三月廿三日生第六女,弥月不闻啼声,异之,因名曰默,甚钟爱之。七岁教之学,悉解文义。10岁喜静坐一室。12岁,有老道士玄通者来其家,授以玄微秘法。十五岁能为常人治病,常渡海至湄洲救助海上遇险船舶。其秋9月,父与兄浮海而北,时西风正急,狂涛震荡,女在机织,忽闭睫,神色有异,手持梭,足踏机轴,状如有所挟,母怪其假寐,抚之醒而梭坠地,曰:“阿父无恙,兄殁矣!”俄而父归,言于怒涛中几溺者屡,似有主其舵令二舟相近者,终于父舟脱险,兄舟舵折而沉。次日,女与母、嫂驾舟入海,寻得兄尸。乡人神之,称之为神姑。28岁九月九日,别诸姐日:“今日欲远游以畅怀,恨不得同行。”家人漫笑之。逐渡海上湄峰最高处,闻隐隐有鼓乐声,彩云布合,逐不相见。时雍熙四年(987年)丁亥,里人建庙于其处祀之
主要景点:
1、南岭塔
塔高45米、共8层。据传,修塔的原因大致有四:一是此塔可平衡右侧较高的大角山的主峰;二是应了所谓“左青龙”的说法;三是天后既为海神,就必应有指路导航的建筑物在此;四是该塔作为人们登高眺望的建筑,它同时亦是一座标识物。与此同时,这塔的层数是8层,之所以是双数,与其它塔单数的不同,是因为民间传说中有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男神仙的代码是单数,女神仙的代码是双数。天后是女神,因此天后宫内,无论是阶梯、瓦楞还是对联的单联(上联或者下联)字数,都是呈双数的。
2、大角山炮台
南沙天后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鸦片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英勇的中国军民在此与外国侵略者殊死拼斗,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烈诗篇。炮台在1982年被国务院正式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大角山炮台这一文物古迹十分重视,专门拨出巨款重修,并于1997年香港主权回归前夕对广大游客开放。现在对游客开放的七座炮台分别是:振威台、振定台、安平台、安胜台、安威台、安定台、安盛台(后改名为流星台)等,以及火药局即洋弹药库一座
历史发展:
南沙天后宫南沙天后宫始建于明朝,前身是天妃庙,清朝乾隆年间复修后定名为元君古庙,膜拜天后娘娘。在1940年代日本侵华时曾遭破坏。1995年由香港著名实业家霍英东捐款重建天后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