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中的三国英雄张飞,与文学中的张飞大相径庭,而历史舞台上的张飞与戏曲舞台上的张飞更是南辕北辙。其实,历史上的张飞并非一位粗鲁莽汉,相反,他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将军。尤其是张飞的书法很是了得,比如,他当年为金堂县名山所作的“铭记”就不同凡响。
古籍中关于张飞将军的书法有多处记载:一处是“刁斗铭文”。刁斗是古代军中用具,形状大小似斗,白天用来烧饭,晚上敲击巡逻。明朝新都状元杨升庵的《丹铅余录》记载:涪陵有张飞用过的刁斗,上面有铭文,文字很是工巧,那是张飞书写的。介绍之后,杨升庵还引用唐朝诗人张士环拜谒张飞墓的诗歌来证明文人墨客对张飞书法的崇拜。诗说:“天下英雄只豫州,阿瞒不共戴天仇。山河割据三分国,宇宙威名丈八矛。江上祠堂严剑佩,人间刁斗见银钩。空余诸葛秦州表,左袒何人复为刘。”“人间刁斗见银钩”就是盛赞张飞书法的。
第二处是“黄陵峡题字”。清代倪涛写的关于书法的巨著《六艺之一录》记载:“张飞书‘山髙月小、水落石出’八字于黄陵峡。”黄陵峡即西陵峡。据《三国志·蜀志》记载,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张飞曾在西陵峡口北岸修筑擂鼓台,督兵操演。所以有机会在此题字。
第三处是“立马铭”。《广博物志》等多部古籍记载,张飞执长矛,用“八分书”的隶书体写有“记功题石”碑,碑文内容是“汉将张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蒙,立马勒石。”也有书记作“流江县纪功题名”。八蒙山在古流江县,即现在的四川省渠县。《三国志》载:“汉建安二十三年(215年)张郃自汉中进军宕渠(今渠县)文蒙头、荡,与张桓侯(飞)相拒五十余日。桓侯率精兵万余人,从他道邀郃交战。道狭,(郃)前后不得救,桓侯遂破之。邑土乃安。”获此大捷,擅于书法的张将军勒石记功,当是情理中事。
这里要说的就是第四处,张飞为金堂名山作“记”。《全蜀艺文志》中记载,“《新都县真多山题铭》”,作者“蜀·张飞”,其内容是“王方平采药此山,童子歌玉炉三涧雪。信宿乃行。”因现金堂县地域当时属新都县管辖,所以古籍中记作新都县。真多山,是金堂县境内的著名道教圣地,道教名著《云笈七签》记载李八百之妹李真多在此修炼,太上老君与玄古三师亲降此山点化于她,使她得道飞升。东汉时张道陵设二十四治,此山便设为“真多治”。 张将军的这篇记,也是记载与道教相关的。东汉王方平辞官不做,隐居修道。曾在真多山采挖灵药。时值瑞雪大作,有童子高唱歌谣《玉炉三涧雪》。因雪大道路难行,王方平在真多山住了多日,方才离开。张飞整篇“题铭”,文字简约,意象优美。仙风道骨的采药人,纷纷扬扬的瑞雪,声振林樾的童谣,声画并茂,好一派仙气氤氲的景象。 这便是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为金堂名山题铭的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