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经济快速发展,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工业蓬勃兴起,已形成化工,纺织,机械,食品等一批支柱产业;三产服务行业发展迅速,人气兴旺,建立了多种门类的服务体系。滨海县政府实施项目带动追赶战略,滨海县上下形成了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工业开发建设成效显著,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数据统计
2011年滨海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2倍,年均增长21.9%;财政总收入51.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5倍,年均增长56.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77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3.8倍,年均增长48%,总量在江苏省由41位提升到35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2.6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6倍,年均增长27.1%;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36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52.7%。小康进程全面加快,初步测算25个监测指标有21个达标。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24.7∶42.8∶32.5已调整到19.1∶43.8∶37.1。服务业发展加快提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1.7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1倍,年均增长20%。
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7.7亿元,比2011年增长12.7%;固定资产投资187.3亿元,同比增长2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6.8亿元,同比增长1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98亿元,同比增长13.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94亿元,比2011年净增4.2亿元,同比增长20.1%;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5亿美元,比2011年净增1401万美元;全社会用电量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090元,同比增长13.1%。经济结构日趋优化。三次产业比达18.6:44:37.4,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2011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达78.2%,比2011年提高5.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39.9%,比2011年提高5.4个百分点。小康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四大类十八项25个监测指标预计可达标24个,五大核心指标全部达标,小康监测综合积分达99.54分,具备了申报全面小康的基本条件。[5]
招商
2011年,滨海县积极开展重大临港产业项目招商,成功引进了协议总投资超300亿元的中电投储配煤中心、IGCC、甲醇制烯烃等重大项目,总投资120亿元的中海油LNG项目,总投资80亿元的中电投与香港协鑫合作的火电项目,总投资70亿元的大唐海上风电等临港项目。中电投储配煤中心煤码头一期工程、中海油LNG及火电项目都已进入审批核准阶段,中电投IGCC、甲醇制烯烃、高端铝业项目,以及一批石化、冶金项目都在积极开展前期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完成了沿海开发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投入10亿元的防波挡沙堤全面完成,投入11亿元的省道327全线贯通,投入2.8亿元的北疏港公路建成通车,临海高等级公路全线开工,疏港航道、连盐铁路滨海段、疏港铁路支线等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临港产业区的配套工程已相继启动。港城建设有序推进。总投资2亿元的8个市政工程项目全部建成,5个综合服务项目基本竣工,商业步行街加快建设,3平方公里起步区的路网框架正在拉开。港口、港区、港城“三港联动”格局已初步形成。
工业
滨海县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发展动力日益强劲。相继继开展了“重大项目突破年”、“规模培植年”、“产业提升年”、“创新创优年”活动,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2011年完成工业用电量12.7亿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82亿元、330.4亿元,增幅均列盐城市第一。项目建设成果丰硕。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资341.9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由2007年的19个增加到2011年的120个。规模企业快速成长。年销售2000万元以上企业由2007年的67家增加到2011年的172家,2011年实现开票销售157.4亿元,年均增长23.3%。四大产业日益壮大。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2011年滨海县纺织、机械、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开票销售152.3亿元,占滨海县规模工业比重由2007年的91.3%上升到96.8%,其中,化工产业开票销售近百亿,完成税收6.4亿元,是2007年的4.5倍。特色产业势头良好。泵阀产业2011年实现规模以上开票销售22.4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5.4亿元,荣获“江苏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江苏省流体装备特色产业园”、“中国最佳泵阀产业特色园区”称号。盐化工产业2011年实现规模以上开票销售53.4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8.9亿元,实现税收3.5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1亿元。园区实力显著增强。项目承载能力快速提升,工业园入园企业由80家增加到150多家,入库税收达5.2亿元,增长了4倍,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列盐城市省级开发区第一;沿海工业园入园企业由100家增加到130多家,入库税收达10亿元,增长了5倍,综合考核连续3年保持全市省级开发区第一;民营创业园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从弱趋强,累计新建厂房115.4万平方米,入园项目已达20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