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关于端" />

端午艾草香.

家乡区县: 连云港市灌云县

端午节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许多说法,主要有纪念屈原、祭涛神也就是纪念伍子胥、以龙为图腾的部落祭祀的日子等,其习俗也大致是赛龙舟,吃粽子等。很显然,这些具有明显水乡特色的习俗起源于南方,属于长江文化。还有一种是“恶日”说,古人认为五月初五这天是个“恶日”,人们蓄药以除毒气,蓄兰以驱邪;还要插菖蒲、艾叶以驱鬼,熏苍术、白芷以避瘟疫。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北方地区,因为黄河流域的文化较为发达,又是古代的政治、经济中心,远古时期的节日容易在北方形成而得到政权的确认,也会因文化的传播而得以推广。只是这驱恶之说总不如那种仰慕英雄、崇拜神灵的向善之说更符合节日的欢庆氛围,随着长江黄河文化的融汇,这种向善的习俗逐渐被整个民族所接受,端午节也就有了多样性特征。


比如说吃粽子,这不过是近几年才有的事儿,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我小时候见都没见过粽子,更不用说吃了。包粽子要用糯米,那时生产队里不种,粮店里有没有?不知道!我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是想象不出粽子是什么模样的。生活的磨难给了我们这个民族一种节俭的品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给了我们平和乐观的情怀,今天吃不饱,我们坚信明天能吃好。特定的节日食品,成了那个节日特定的内容,过年吃饺子,寒食吃鸡蛋,中秋吃月饼……只有端午节的粽子离北方人是那么的遥远。


北方还保��着最古老的习俗——端午节插艾蒿。从七八岁开始,每年的这天早晨,母亲都会在日出前把我叫起床去割艾蒿,顺便再折一些柳树杨树等五种树枝——叫“五样条子”。母亲告诉我,这东西平常是草、是柴,唯有端午这天就是药。露水、湿气都是药的组成部分,太阳出来,露水干了,湿气没了,药力就会大减。


艾叶树枝插在门两旁、剩余的散开来放在背阴处,慢慢地晾干,这叫阴干,不能暴晒。“五样条子”晾干后,煮水能治跌打损伤和风湿病,艾蒿晾干后拧成辫子,吊在屋檐下门窗边,既驱蚊虫,说是还能辟邪。


过去的农舍矮,后窗小,通风不好,夏天屋内特别闷热。伏天的晚上,我会扛上麦草打的席子,跟着母亲到村南河堤上纳凉。母亲和姐姐们一边纳凉一边掐草辫儿,我们小男孩就到河里玩水嬉闹,闹够了就回到草席上睡觉。艾蒿就放在草席旁边。艾蒿点燃后,一缕轻烟带着艾草的香味轻悠悠地向我飘来,蚊子被赶走了,夏日的热浪逐渐安静了下来,很快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如果有一天母亲掐草辫儿拉夜,闻不到艾叶的香味,我总会很快醒来,爬起来愣愣怔怔地问一句:“娘,回家吗?”母亲说:“再等会儿吧?”然后摇着扇子给我驱赶蚊子、牛虻。好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闻不到艾香味儿,夏天的我是睡不香的。现在想想,那是没有了艾叶的烟气儿,蚊虫会肆无忌惮的叮咬,母亲还要掐辫子,不能总给我摇蒲扇,我是被蚊虫咬醒了。从什么时候我成了大人,要到生产队里看场院,已经记不清了,记得的只有我还是会扛上草席,拿上一块艾蒿辫子点燃。

从那以后,我几乎每年夏天都要做一个同样的梦,梦里有村前的小河,有那张麦草席,还有那缕轻轻飘来的艾香……

Love life~(2015-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