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张謇纪念馆坐落在常乐镇状元街东首张公故里祠堂旧址。张公故里祠堂是1936年张謇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故乡人民为纪念张謇以关帝庙后殿改建的。经历了30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张公故里祠堂已经荡然无存。上世纪的1986年,地方政府在祠堂旧址建造了“张謇珍贵史料陈列室”,1995年添建了门楼等建筑,1999年正式命名为海门市张謇纪念馆,由著名社会活动家、经济学家费孝通先生题写馆名。
然而由于纪念馆的主体建筑“张謇史料陈列室”只有200平方米,有关张謇业绩的图片资料与实物的布展受到很大局限,张謇先生实业救国、教育兴国的伟大业绩和高尚情操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2008年底,常乐镇地方政府规划扩建张謇纪念馆,重修张公祠堂,复建张謇出生地,营造张謇文化景区。扩建后的张謇纪念馆将于2010年11月8日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宾朋。
现在,纪念馆前兴建了文化广场,馆内建造了照壁、文化长廊、状元亭,纪念馆的主体建筑是一幢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两层大楼。大楼的建筑平面呈“H”形,外立面青砖白缝装饰,灰色平瓦盖顶,民国建筑风格。大楼在周边的山水草木、亭台桥榭映衬下显得巍巍壮观。
走进大楼,你会发现内部装饰既有民族元素,又有欧式风格。这是设计师根据张謇是一个崇尚儒学的传统知识分子,又是一个勇于创新、善于汲取西方先进文化的、中国早期改革开放的先驱这一人物特征设计的。整座大楼安装电子监控和节能感应灯光。大楼内设有接待厅、影视厅,大部分面积作为展示大厅,展示大厅的四壁都以高2.1米的钢化玻璃组成深0.6米的橱窗,明亮清爽。里面布展与张謇先生相关的图片、实物。橱窗之外有机安置模型、塑像、场景以及音像资料。展示材料共分出生成长、实业救国、教育兴国、社会事业、纪念研究五个部分。
展示大厅内展出的关于张謇先生业绩的图片近千幅,不少图片还是首次面向公众,其中张謇与孙中山互赠的照片弥足珍贵。孙中山赠予张謇的照片上题写“季直先生惠存”,落款“孙文”;张謇赠予孙中山的照片上题字:“中山总统赐存”,落款“张謇敬赠”。张謇与孙中山的交往要从1911年发生的武昌起义说起,武昌起义的枪声使张謇终于认清了历史潮流,毅然放弃立宪主张,拥护共和。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前,张謇不惜以大生纱厂为抵押向外商借款50万元,以解决筹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财政上的燃眉之急。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张謇被孙中山任命为实业总长兼两淮盐政总理(后因不赞同临时政府以汉冶萍公司为抵押向日本人贷款而辞职)。虽然张謇与孙中山的交往不多,政见也不尽相同,却互相敬重。1922年孙中山接见张謇之子张孝若时说:“我是空忙。你父亲在南通取得了实际的成绩。”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张謇特地举行追悼会,并发表演说,称赞孙中山“不但为手创民国之元勋,且为中国及亚东历史上之一大人物”。这就是江泽民同志评述张謇这段经历谓“后转向共和”的由来。张謇支持民主共和的举动,完成了他生命历程中最为重大的一次转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