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中期,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在我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展开,年轻的攀枝花在昔日的“不毛之地”拔地而起。长期以来,中国史学界和理论界对党中央关于攀枝花的开发建设战略决策都存在争论,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声音相互碰撞。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深刻分析和科学判断,国内史学界和理论界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攀枝花的开发建设无疑是一个神奇的成就。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明确指出,工业基地必须有纵深配置。他把漫长的内陆边界线和东南沿海各省区划为一线;把临近一线的省区划为二线;把西北、西南纵深的山区划为三线。“毛主席提出三线建设战略构想,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是基于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而做出的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决
策。因此,攀枝花的开发建设,绝不是空穴来风,绝不是哪一个人心血来潮而贸然做出的决定。”中共攀枝花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钟少曦分析说。在当时情况下,一旦发生战争,地处一线、二线的鞍钢、包钢和武钢极有可能遭到打击,中国必须有一个建设在三线的强大的钢铁基地。
1964年5月,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指出:“建不建攀枝花,不是钢铁厂问题,是战略问题。”他告诫全党同志:“我们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工业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强三线建设,逐步改善工业布局。”
此后,党中央、毛泽东又多次对攀枝花的开发建设作出指示,1964年10月,在听取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有关攀枝花调查规划和厂址选择情况的汇报时,毛泽东指出:“钉子就钉在攀枝花。”
1965年3月4日,毛泽东在《攀枝花特区筹备及工作打算的书面汇报》上批示“此件很好”,后来,攀枝花市将这一天定为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日。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lovemayday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09357168.html
我的新浪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2895370807
我的新浪微博主页:http://weibo.com/2895370807/profile?topnav=1&wvr=6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