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1873-1929年),乳名宏猷,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别号沧江、饮冰室主人等,广东新会环城茶坑人。 梁启超生于有点功名的半耕半读家庭,5岁始读四书五经,9岁能写千字文,12 岁中秀才,15岁肄业于广州学海堂。县试、府试皆名列第一, 有“神童”美誉。
光绪十五年(1889年)应乙丑恩科广东乡试, 中第八名举人,得主考李端 器重,许以堂妹李蕙仙为妻。次年春,上京会试落第,南归在广州继续求学。秋,拜康有为为师, 就读于“万木草堂”,助师编校《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接受康有为以托古改制为目的的经世致用的学问和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奠定了经学、汉学和日后参加爱国维新运动的基础。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春,梁启超再次上京参加会试。 时值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举办震动。梁启超积极参加与康有为发动的“公车上书”活动, 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接着, 助康有为组织“强学会”,创办《中外纪闻》撰写政论文章,鼓吹变法图强, 显露他的组织才能和写作才华。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秋,往上海与黄遵宪、 汪康年合资创办《时务报》,任主笔。撰写社论及先后发表《变法通议》、 《古议院考》等文章,呼吁变法图强,系统宣传维新救国思想, 为开展维新运动大造舆论。还编撰《西政丛书》。 后与友人创办“不缠足会”、女子学堂和大同译书局,并担任澳门《知新报》撰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冬, 应邀赴湖南长沙任“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并与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组织湘学会, 出版《湘学报》、《湘报》,推动湖南施行新政, 对学生讲授《公羊》、《孟子》,宣传西方民权学说,培养变法人才, 因此受到封建守旧派攻击,被迫离境。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春,梁启超由上海抵京, 与麦孟华联络一批举人签名上书,陈述俄国强租旅顺、大连的害处, 请求清廷拒俄变法,未果。接着,又协助康有为组织“保国会”, 以“救亡图存”为号召,奔走呼号,促成“戊戌变法”运动, 光绪皇帝颁布“诏定国是”。五月十五日, 梁启超以布衣身份破例被光绪皇帝召见,被授六品衔办理译书局事宜。在“百日维新”运动中, 梁启超还协助康有为拟撰或笔录新政奏章,参与改革政事。 终因封建守旧派力量庞大,变法失败,梁启超被清廷通缉,逃亡日本。
梁启超在日本继续进行宣传和组织维新救国活动, 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办报》和《新小说》等报刊,攻击清廷黑暗腐败,宣传维新救国,并且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 民权学说和社会科学、哲学思想,成为世人称颂的出色宣传家和启蒙大理由。 他的文笔流畅,“笔端常带感情”,创造一种通俗白话的“新文体”, 并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戏剧界革命”和“史学界革命”。他的文章论述,虽然受到清廷查禁,不准输入大陆, 但禁而不止,仍然拥大量读者,对当时一代知识分子有深远的影响。
这期间,梁启超曾一度主动与孙中山商谈两党合作, 赞成“排满革命”。但他没有跳出旧思想意识的藩篱, 屈从于“师道尊严”的阻力,受到康有为的压力而中断与孙中山的联系, 跟随康有为组织“保皇会”,宣传君主立宪;又组织政闻社鼓吹立宪救国, 后来又赞成康有为提出的“虚君共和”, 并一段时间内与革命派在各自办的报纸上屏开不同政见的辩论。
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中华民国。梁启超正视现实,赞成共和。1912年冬,他回国参加政治活动,首先创办《庸言》半月刊, 扩大影响;继而加入共和党,又联合共和、民主党组织进步党, 成为在国全最有势力的政党。1913年9月后,历任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参政院参政,并被授予中卿衔少卿, 在治党和治政中为袁世凯出谋献策。但是,当袁世凯密谋称帝时, 梁启超又与蔡锷等人组织云南起义,公开树起反袁旗帜,参与领导护国战争。1916年2、3月间,他冒险赴广西,促成广西独立;继而又联合西南各省军政领导, 在肇庆成立两广都司令部,自任都参谋。不久, 又组织护国军务院,自任抚军兼政务委员长。他支持、 鼓励蔡锷率领在四川前线的护国军,促成广东济光“独立”,加速袁世凯帝制的灭亡, 胜利结束了护国战争运动。
1917年6月,张勋复辟,梁启超协助段祺瑞在马厂誓师, 一举平定溥仪重登皇位的丑剧。事平, 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兼盐务署署长。他想改革财政,但由于国库空虚,无从实施; 加上他支持段内阁召集临时参议院代替旧国会,受人攻击, 任职未及半载,即随段内阁垮台而辞职。从此,他决心离开政坛, 从事教学和著述。
1920年间,梁启超曾游历欧洲, 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英、法、德、意等国的政治、社会状况, 回国后著述《欧游心影录》,提出“中西互补”的主张,确认中国传统文化是救中国的良方。
晚年的梁启超,从1921年秋开始,先后在天津南开大学、 南京东南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授课,还到北京、天津、济南、苏州、上海、南京、长沙等地学府讲演百余场次。1925年起, 他历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京师图书馆馆长、 司法储才馆馆长等职。这期间,他政治思想上既反对国民党,也反对共产党。 但是,他的著述又进入黄金时代, 有影响的著述有《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续篇、《先秦政治思想》、《清代学术概论》、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儒家哲学》等。他毕业撰写2000多万字, 辑为《饮冰室合集》148卷,为祖国传统文化留下一笔丰富财产。
1929年1月2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平,终年57岁,1932 年葬于北京香山卧佛寺侧东沟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