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吃”在竹溪人的生活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都把吃当作一件无比大的事情来办,要办好大事必须要有程序、有规矩,否则就无法求得圆满结果。于是,在竹溪“吃”就逐渐行成了许多“规矩”。
1、“做”的规矩
由于“吃”的理由多、场合多,竹溪人也自觉不自觉的在“做饭”上形成了一些规矩,这就是“见客发货”。什么样的客人来了“做”什么的饭菜。比如说,一般的客人可以来个“五马踏四营”,标准是5个蒸菜4个炒菜,或者“八大碗、十大碗”;重要一点的客人可以来个“四四如意”,标准是4个凉盘、4个热炒、4个蒸菜加上鸡、蹄、鱼、肚;若是特别重要的客人就要上“三点水”席面(现今这种席面基本已失传),具体标准没有,一个原则就是倾其所有、尽其所能,具体做法就是:一顿饭要做三次席面,第一次上果盘、坐盘(点心、糖果、花生、瓜子等),待客人浅尝一点后上第一次茶水(一点水),第二次将前面的全部撤掉,上一些清淡的、开胃的饮食,客人吃一点后上第二次茶水(二点水);第三次再将前面的全部撤下,上大鱼大肉上酒水(三点水)。一顿饭上三次菜,并且要求每次的菜肴不重复,足见竹溪人待客之隆重。
2、“座”的规矩
在竹溪吃饭坐席有约定俗成的规矩。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若是方桌“上下为大”,主要客人坐面朝大门的左边一个位置,右边则是主陪,主人一般坐下首,两侧坐陪客。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右手边的位置,则是主陪,以离主客的距离来区分,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如果在偏房安席,则没门、没窗的一方坐主客。如果为大宴(摆很多桌),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客人身份、地位,亲疏分别定座次。
竹溪饮食文化来源于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是一种“草根”文化,是我们广大“草民”自己的文化。虽然她没有厚重的历史背景,但是她受众广泛,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