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耀,字照轩,清道光十三年(1833)出生于广东普宁县洪阳镇。方耀未出身之前,跟随其父方源在家乡操办武术团练。因剿“土匪”有功,后加入清军围剿太平天国,勇敢善战,被上表夸为“谋勇冠军”。朝廷准奏,给方耀赐号“展勇巴图鲁”。慈禧太后也赏赐方耀黄马褂加身。方耀承恩图报,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后被擢升广东水师提督,把守南方海防要塞。
传说方耀加入团练学武术之初,认识澄海县?江都(现汕头市金平区?江街道)一位村姑陈喜全。陈姑因家境贫寒,14岁就被父卖与人为婢。人虽瘸手,但却生得一表姿色。方耀将陈姑引入团练收拾杂务,其父也看此女有“福相”,遂娶为媳。后来,陈喜全也学上武术,且能参与方耀出阵杀敌,成了军中一位传奇人物。
方耀官升广东水师提督,统辖兵勇5000余,平时各守备郡城塘汛。他在潮汕沿海清乡办积案时,手段凶狠,铁面无私,他反其明清两朝在海上围剿倭寇海盗和斥地迁界的海防兵策,转实行在陆上、沿海乡村清剿内匪、内贼,断其匪贼内外勾结、接应之祸根,凡谁胆敢里通海盗,“雄霸一方”,在乡里历来有抗官、杀官、抗命的“盗匪”罪魁祸首,都清剿格杀不论。当年,被圈名“缚上花红”而捕杀不着者,都离乡过番逃生而去。方耀还以乡族悬赏追缉,外逃不敢回乡者,留下的人都互相牵制负罪。今东南亚诸国华人,其祖上不少就是在当年被迫逃到那里定居的。当年,澄海外砂几个大乡确实有人私通海盗,都被方耀清乡办积案时被清剿散了乡,而后再聚合,故有“澄海外砂十一合新乡”之说。
总之,方耀这位久经沙场,身经百战传奇人物,除其可歌可泣的战事外,还有方耀火烧马义桥;方耀 智杀潮阳沙陇乡霸“太子森”,火烧三街六巷巨宅;甚至还有方耀站在高坡处敲铜锣,锣声闻得到之处,就属方家地界等等。真有上者天昏,下者地暗,在海上者多为海盗,在陆上者多为内贼,在官场者多为贪官污吏,清末国政之衰败,苍生往事,天荒海隅,民怨民谣,无所为证。但据方耀当年清乡上报政绩记述:“数年间,讯结积案千余起,惩办著匪三千余名,征收旧粮百万余石,起缴炮械千余件,严办著匪乡四十余处,饬拿著名土豪八十余人,均经悉数严治,并无漏网。”
毋庸置疑,方耀在清乡办积案中,确实杀了不少人。被剿杀者,有的罪有应得,不杀不平民愤。但也有无辜而遭错杀者。方耀在潮汕清乡办积案,可说是潮汕清末一页民怨史,使后人想抹都抹不掉。但从历史客观来说,方耀在任广东潮州镇总兵,至广东水师提督期间,他极力在广州虎门陆续增筑了好几处炮台。如“沙角之白草山、捕鱼山、仑山、蜈蚣山、旗山、龟山、狮子山、白鹤山、象山、凤凰山十台;大角之振威、振安、振阴、安平、安定、安威、安盛、安胜及蒲州九台上下横挡的炮台。”并在碣石、潮州、南澳等处,建造汕头石炮台、柘林港炮台、莱芜炮台和广造兵舰等卫、所海防设施外。他还能利用他手中权力,招募民工民勇,在潮阳河溪、揭阳地都邹堂处围海近万亩,后与潮州绅士郭廷集合作,造成可耕地1500亩。方耀为其命名“广裕村”,让无地少田可耕的农民得到有田可耕。今浦还有“方大人”、“围仔?”。在围海垦田中,他还有巩固潮州北堤,在韩江汕头出口处,改道后造建回澜桥,使得韩江化回流而畅流出海。并将围海垦田所得部分租谷,及韩江改道所建的部分铺面,划归作为金山校产助学。
方耀这位清末一介武夫,不管其军功政绩多大、廉正如何,但他尚能懂得“屯田养兵”、“民以教化”为本。在潮汕各县,他确实建了好多处书院,如普宁的三都书院、潮阳峡山的六都书院、揭阳的蓝田书院、大埔县的启光书院、澄海县的蓬砂书院、饶平的瑞光书院等。这些书院,方耀虽不能一手包天,但以此一二之举,足也值得后人记取矣。
光绪十七年七月,方耀终于心气衰竭,卒于军政左右同僚攻讦之中,享年58岁。在他曾治理过的不少地方,都为其立祠崇祀。清廷追念其功劳,荫一子廷芳为户部主事录用;《清·史稿》也为他立传,评价他是:“善战兼谋勇,尤善治盗”。
看来,史无绝书,方耀其功其过,不也就此定论。似乎无须后人沉钩钓鱼。只不过是潮人在谈史时,只说韩愈治潮八月,只说肖端蒙,只说状元林大钦,只说翁万达、丁日昌等。而对方耀功过,却是噤若寒蝉,这岂不是多少也有历史内忌之虞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