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黄甲镇

家乡区县: 成都市双流县

黄甲镇(四川省双流县黄甲镇)

黄甲镇,中国常用地名,比较著名的有四川省双流县黄甲镇和安徽省桐城市黄甲镇。

1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所在区县: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

黄甲镇地处桐城西部,距市中心10公里,全镇国土面积107平方公里,辖8个村。镇内资源丰富,山场面积1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是“桐城小花”的核心产区和中药材生产基地。盛产优质食用菌、名贵淡水鱼,它们与以石灰石粉、油漆鬃刷、烟机配件、金属复合、黄铁砂矿开发等产业为重点的工业体系构成了我镇的支柱产业。全境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有高山古刹、名人墓群,是理想的休闲度假场所。

概述

黄甲镇地处牧马山腹地,幅圆面积32.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367亩,辖13个行政村, 102年村民小组,二个场镇,一个居委会,总人口1.87万人。这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000mm左右。

镇内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距成都市15公里,距双流县城7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10公里,紧邻航空港开发区和牧马山开发区。

当地名人

方东树(1772-1851),字植之,晚号仪卫。清代桐城派著名作家、文论家。

方东树曾祖方泽,雍正、乾隆间以优贡生充八旗教习,诗文闻于乡里。父方绩,工诗。东树少承家学,聪慧过人,十一岁作《火树》诗。二十二岁入县学,补弟子生员,但科举连连失意,遂绝意功名,专心治学,乾隆六十年(1795)赴江宁(南京)就学于姚鼐,遍览秦汉以来诗文子史乃至佛老诸书,学识大进,其文史成就奠基于此。中年以后治经史,于文论亦有研究。相继任庐州、亳州、宿松、廉州(今广西合浦县)、韶州(今广东韶关)等地书院讲席。常常鸡鸣既起,午夜不眠,潜心思考。每有所得,便随手记录下来,结集成百余卷的《待定录》。

2经济状况

麻羊基地

双流黄甲镇是成都市麻羊基地,成都麻羊是黄甲享誉全川的品牌,双流县委、县政府在黄甲连续举办了四届“双流黄甲牧山麻羊节”。2002年3月中央电视台七频道“致富经”栏目组到该镇摄制成成都麻羊专题片,并在4、5、6、7月相继播出,接待了全国10个省市1000多名客人到该镇参观学习、购习羊种,现在到黄甲品尝羊肉已成为都市人的生活时尚。黄甲镇将重点引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麻羊产品加工,镇内水、电、气、光纤、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配套。黄甲镇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试点城镇。

数据相关

2003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2.42亿元,比上年增加3400万元,增长16.4%,财政收入实现598万元;与往年同口径总收入实现1092万元,比上年增加185万元,增长20.4%;完成工业总产值6401万元,增长19%;工业增加值实现2032万元,增长19.5%;农民人均纯收入3837元,净增205元;计划生育率98%,人口自然增长率1.1‰。

工业强镇

2003年,“工业强镇”进程快速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已具雏形;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引进项目16个,协议引资2.82亿元,到位资金1.49亿元;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城镇形象得到较大提升,小区建设井然有序;农业农村工作稳步推进,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黄甲冬瓜和成都麻羊获得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成功举办了四川省首届山羊节暨第五届双流黄甲牧山麻羊节,农业招商力度加大,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民增收明显;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计划生育法》得到认真贯彻执行,“教育强镇”成果得到巩固,通过“市级卫生集镇”检查验收;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持续良好,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三级联创”活动和“三村建设”工作深入开展,认真实施“双强”工程,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

2006年,黄甲镇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0156亿元,比2006年增长(下同)0.3086亿元;实现工商税收1741万元,增长443万元;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4562亿元;实现全口径工业增加值5596万元,增长1811万元;规模企业工业增加值3901万元,增长1140万元;工业利润总额280万元,增长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69元。

新黄甲镇

黄甲镇按照“加快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建设新黄甲”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开发区建设,积极向开发区引进工业企业,目前有天味食品厂、赛宁斯科技有限公司、科星电器有限公司等3家规模企业。黄甲是全国小康建设明星镇标兵、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省级文化先进镇、市级卫生集镇,同时也是成都麻羊产业基地和成都二线蔬菜基地。拥有获得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的黄甲冬瓜和成都麻羊两大特色农产品品牌。

3资源优势

全镇海拔较高,山高峻岭,人员居住分散。森林资源丰富,盛产木材、板栗、香菇、大豆、油料等农副产品,特别是桐城小花、牯牛背森源渔业养殖厂的鲜鱼、名贵中药材、优质食用菌是黄甲镇的四大特色。同时茶叶、石灰石粉、烟机配套、油漆鬃刷、渔业养殖、中药材是该镇的六大支柱产业,在桐城境内外享有盛名。

工业经济与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南京润邦金属复合有限公司、桐城市京圆矿产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等相继落户黄甲。全境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交通便利,有高山古寺、名人墓群,是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旅游圣地。

花岗石开采

五岭头花岗石矿床位于安庆市345°方向,直距63公里,桐城107°方向直距7公里,属桐城市黄甲镇管辖,有桐(城)舒(城)公路经过矿区,至桐城高速公路仅45公里,至桐城火车站63公里,交通方便。

特色产业

黄甲镇素有“生态农业乡镇”之称,被誉为“桐城小花”牌茶叶之乡、中药材之乡和香茹之乡。

茶业是黄甲的主导产业,境内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孕育了“桐城小花”特有的内在品质,其味鲜爽回甘,兰花香气清香持久,叶底嫩绿明亮。明清时期被御封为朝廷贡品,1986年被评为安徽省优质名茶,1991年获全国科技成果博览会银奖,1998年5月在中国国际名茶、茶制品、茶文化博览会上获“名优推荐产品”称号,2003年杨头900亩茶园被中国农科院茶业研究所认定为有机茶基地。原中义乡党委政府根据市委市政府发展茶叶经济“扩量、提质、创牌、增效”的八字方针,积极拓宽发展思路,全乡新辟高标准无性优质茶园2080亩,累计茶园面积达到5200亩,年产值超过500万元,率先在全市宜茶山区乡镇实现了人均一亩茶的目标。与此同时,建立了桐城第一块无性优质茶苗繁殖基地,成立了引导全乡茶叶经济健康发展的茶叶协会组织,培育壮大了3家“桐城小花”定点生产骨干茶厂。中药材是黄甲的传统产业,生产历史悠久,现形成以延胡索、杜仲、山茱萸为主产品,总面积达1000多亩的中药材生产格司。1999年以来,原中义乡依托安微中医学院进行延胡索生物学特性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该项成果2004年6月通过省科技厅鉴定,为延胡索的规模化和集体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并逐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经济效益日渐明显。

以香茹种植为主的食用菌生产是一项短、平、快的致富项目,它通过合理采伐杂木资源,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现年种植香茹100万棒左右,平均每棒纯利1.2元以上,产品质地好,无污染,具有益智保健之功效,被誉为山中珍品。这一优势被浙江有识之士相中,他们自2000年始一直在中义从事香茹收购和深加工,将产品出口到日本和美国,这一举措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也大大促进了香茹产业的发展。

4旅游发展

自然风景

这里有桐城最高峰——大徽尖。说起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提到大徽尖,大多数人都是一头雾水,大徽尖坐落在黄甲镇杨头村境内桐舒交界处,海拔1057米,为桐城最高峰。沿杨头公路上行约5公里,便可到达顶峰。登临绝顶,看群山俯首,云雾茫茫,心中平添一股豪迈之气。大徽尖令人叫绝处有三。其一是杜鹃。每年三、四月份杜鹃花盛开时,漫山遍野一片红,大徽尖杜鹃多野生数十年至上百年,虬根盘曲,造型各异,其二是五针松。大徽尖北侧有数百亩的五针松林。进入树林,只见棵棵五针松粗壮挺拔,遮天蔽日,不见阳光。其三是险。大徽尖人迹罕至,攀登时需要小心翼翼的拨开灌木丛才能迂回曲折的前行。登临峰顶的一段路极为艰险,要沿着光滑的石壁往上爬,手里抓拽着一棵小老树或一丛草,耳边松涛阵阵,脚下万丈深渊,稍一踏空,便吓得一身冷汗。待越过这一险境后便天空地阔,绷紧的心随着一声长吁而悄然释解了。

“宋画第一”的李公麟曾筑龙眠山庄于不远处,至今还可以寻到一丝遗踪。想当年李公麟踏上峰顶,望桐舒秀色,将山水融入心中,才有《龙眠山庄图》的杰作。

“黄甲麻羊节”

黄甲麻羊更是历史悠久,久负盛名。通过“黄甲麻羊节”的成功举办,黄甲镇已经成为成都名镇。第八届黄甲麻羊节确立了品牌、赋予了文化、提升了人气,进一步提升了黄甲形象,架起了一座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实现了麻羊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和交融,有力推动了黄甲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梁逸心(2014-05-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