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编是利用各种柔韧草本植物为原料加工编制的工艺品。其原料生长地域广泛,而且易得易作,故草编工艺在我国民间十分普及。目前可见的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令据《礼记》载,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编制的莞席了,而且当时已有专业的"草工","作萑苇之器"。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用萱麻和蒲草编制的斗笠。秦汉时期,草编已在民间广泛使用,品种有草鞋、草席、草扇、草帘及僧侣信徒打坐的蒲团等。汉代至盛唐,草编亦较发达。除了蒲草编制蒲衣、蒲鞋外,还有蒲草编制的蒲帆。
长江流域地区的草编原料多用野生的黄草、苏草、席草(水毛花)、金丝草、蒲草、龙须草、马蔺草、蒯 草、荐草、竹壳、箬壳等,也有用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稻草为原料的。
适于草编的用草,草茎光滑,节少,质细而柔韧,有较强的拉力和耐折性;采割来的草料先要挑选,梳理整齐,进行初加工后,方可编制。长江流域的草编以草帽、草鞋、草席和其它日用品类最具特色,分布于四川、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其中浙江为中国的草编生产基地,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就已远销国外。
温岭市新河镇南鉴村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帽子生产专业村。1月至5月,该村帽业收入1.5亿多元,产品销往日本、俄罗斯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十多年前,南鉴村群众就把编织帽子作为一项主要家庭副业来抓。近几年来,该行业发展速度很快,几乎到了家家有场、遍地“开花”的局面。目前,该村有400余户、2000多人参加织帽。在产销过程中,各编织户善于捕捉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编织样式,生产出各种新颖靓丽、适销对路的草帽、布帽和纸帽。在防治非典的非常时期,村民们一手抓“防非”,一手抓生产,防病、生产两不误。
当地妇女擅长草编,主要产品有草帽和麻帽。草帽编织技术传入当地已有80多年的历史。每逢集日,集镇市场上的草编成品收购站总是人满为患,前来交货、领料的农村妇女三、五成群,你来我去,热闹非凡。农村妇女在家利用闲暇时间编制草帽,一般每月能织10多顶,能获得100-200元的收入,因而很快就在农家获得推广和普及。建国以后,地方政府为了让农民增加收入,积极扶持当地的草帽生产,组建草帽产销专业合作社,集收购、加工和销售为一体,曾一度带动当地草编的繁荣。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文革”等原因,造成原料奇缺、销路不畅,导致产量徘徊不前。自六十年代起,当地的草帽编织改用本地的咸草、马兰草等为原料,同时积极试产各种新式款样的草帽和草制品。马兰草帽色淡黄,体轻质软,清雅大方,通风凉爽,适于防热和装饰。试销获得成功,产量得以继续增长。
麻帽最早是从宁波传入本地的,在本地发料传艺,迄今也有80多年的历史。编织麻帽的原料有马尼拉金丝草,瑞士、德国玻璃草和菲律宾麻草等,但主要还是以麻草为主。一般每月能织3-4顶。本地编织的麻帽主要有金丝草帽、玻璃草帽和麻草帽等。50年代成立的麻帽社,在本地各处设立了数个固定点和流动站,对从事麻帽生产的农村妇女进行发料、收货和技术指导,极大地促进了麻帽编织的发展。60年代起,由于国外妇女习惯改变,出口量也逐年下降。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麻帽原料也改用金丝草、玻璃草、纸草和其他纤维为主。
现在,农村妇女能编织出各种仿古式样,花卉、鸟兽纹样,共计有70多个品种,内销国内20多个省(市),外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80年代,当地草编女工曾应邀在日本东京、横滨、大阪等城市作巡回现场表演,深获日本民众的好评。为了使草编工艺得以相传,不致流失,近年来,一些学校还相继设立了教授女生编织麻帽等传统手工艺内容的课程。草编,已成为当地传统特色手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当地草编的另一大产品就是草席。它起自宋代,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产品编织精密,光滑挺括,吸汗性强,运销附近地区、福建、上海和长江以北城市,以及外需出口。产品分硬席和软席两类:硬席以黄麻、苎麻或纱线作经,席草作纬,质地柔软,便于卷筒,多作床席;软席用席草或咸草织成席片,有润幅、织花等品种,可裁剪、卷折,多作沙发席、枕席、餐席、座席。编织方法以木制席床手工生产为主。
这里的妇女聪慧、勤劳、心灵手巧,拥有百年专业技术,精致工艺名扬海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