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县历史文化

家乡区县: 贵州省盘县

在祖国的大西南,远古的南、北盘江以母亲的情怀,孕育出了一片神奇瑰丽的土地,她就是古盘州--今天的贵州盘县。以盘为名,即源于母亲河盘江的称谓。沧海桑田造就了贵州的高原地貌,古老的盘州大地展示了他无以论比的丰饶。羊圈村鱼龙化石的出土,提供了贵州三叠纪地层演进的一幅概貌。同时更证明着今天的盘县大地的古老。
     盘县的历史文化活动,早在距今约三十万年的古人类中,就已经显示出了它的重大和进步。1993年盘县大洞,引起国内外考古界重视和关注的出土4颗古人类牙齿化石、大量石制品化石标本中并不多见的修理台面技术,以及一批灰烬、灰屑、烧骨等古人类活动。
     从周武王时即入中国,后世在羁糜之属,唐贞观八年设置古盘州的远古。即在宋代之前,古盘州皆为羁糜之属的彝、苗、布衣等各少数民族部族,他们在世世代代的生活、繁衍中,创造了极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镶嵌在古盘州历史长河中的一块瑰宝。
     斗转星移,明太祖朱元璋在控制云南以后,即在已改称普安路了的原古盘州地,设置普安卫。随着普安卫所的建立,随军而来的官兵们的弟子的教育势在必行。明太祖朱元璋就曾嘱咐普安军民府知府“凡有弟子皆令入国学授业。”明清以来,普安州的官员士子们对孔子的春、秋祭典(丁祭),皆以最重大的礼仪举行,完全按礼制规矩格尊奉行,庄严肃穆,直至1935年的最后一次祭典。
     始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的凤山书院、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南台山考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古迹,以其历史的功用,六百余年来。在这种浓郁的文教氛围中,培育出了明清间的十七个进士、一百七十名举人,造就了蒋宗鲁、王祚远、邓再馨等一大批国家栋梁之材。
     普安卫的设置,官军的留兵戍守,给古盘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汉文化的源流。“厅旧无文学”,是浙江余姚人杨彝,与江苏高邮州人沈勖,他们在流寓普安州的同时,携来了江南诗古文辞“宗风”的端启。
在清代,普安厅的两颗星星耀眼地在贵州高原的地平线上升起,它们就是曾出守广东永安知县的“古盘问花居士”任璇所著的长篇戏曲文学《梅花缘》传奇,和出任山东文登、湖北黄冈、通城、黄梅知县、武昌同知的“三一溪渔人”范兴荣所著的《啖影集》。《梅花缘》传奇是贵州戏剧文学史上最早的戏曲文学。这部以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传奇,是继承我国戏曲传统而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佳作。
以盘县九间楼为标志的1936年贺龙、任弼时、王震、肖克等同志参加的“红二六军团‘盘县会议’”,是决定红二六军团北上陕、甘、宁与红军主力会合,还是就地在滇、桂、黔开辟根据地的决策性的会议。 “盘县会议”会址现与成为贵州省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盘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特别深厚是当今盘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脉。

网络营销—梧桐子(2015-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