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花鼓戏原称沔阳花鼓戏,1954年命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三大剧种(与楚剧、汉剧齐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俗称“花鼓子”,曾称沔阳花鼓戏、天沔花鼓戏,亦称“中路花鼓戏”。
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的荆州花鼓戏,发源于沔阳州一带,是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备受观众喜爱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 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渔鼓、道情等汉族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闹年的花鼓、采莲船等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以及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荆州花鼓戏的源头,流行于沔阳(今仙桃市)、洪湖、潜江、天门、监利、汉川、京山等县市,并逐渐推进临近的钟祥、荆门、江陵、应城、云梦、汉阳及湖南的岳阳、华容、南县、澧县、常德和鄂东南的崇阳、通城、赤壁等县市。2006年和2010年,经潜江市和仙桃市申报,荆州花鼓戏经国务院批准两次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上,江汉平原沔阳州一带常遭水患,民间曾流传有“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之谚。每逢灾年,群众纷纷外出逃荒,以三棒鼓、渔鼓、采莲船、敲碟唱曲等民间说唱形式卖艺谋生。在此基础上,逐步演变成有故事情节、有简单人物形象的曲目,最初叫“��门花鼓”(也叫“地花鼓”)。因其早期表演形式多为灾民背着木凳,或推着小车,挂上锣鼓,边敲边唱,又被称为“架子花鼓”或“推车花鼓”。荆州花鼓戏最早系沔阳小调,其唱腔的项目不多,只有高腔和低韵两大类。到了元代时期,被当地梨园弟子命名为沔阳花鼓戏,接着,这一剧种定位于明初,系由沔阳民歌、沔阳话结合发展而成, 明末清初具雏形,清末民初已具规模,精湛于清末。
闹年的花鼓、采莲船、莲花落、敲碟子等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荆州花鼓戏的源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