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兴有着这么几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人称“泰兴十景”。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吧。
“一鼓楼”。遗址在今鼓楼商场东南角。原为唐初尉迟恭所建的了望台。设县后改为樵楼,置更鼓其上,故称“鼓楼”。楼房的基脚为4个石头人。当时,处决犯人都绑在石头人身上。相传,鼓楼曾毁于大火,连烧了3天3夜。后来,县老爷在无奈中将脚上的靴子脱下,扔进火中,祈求火星菩萨不要再烧,火方熄灭。
“二水关”。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和四十年间,先后建造了西门水关和北门水关。平时,作为内外城河的船只来往及引水、排水之用。战时,就关闭以防御敌人。日冠侵占泰兴后,先拆孔庙大成门,继毁古城。旧城夷为平地,两座水关亦荡然无存。
“三妃墩”。相传,北宋南渡时,有部分嫔妃避难于泰兴。有3个嫔妃死后,葬于香花雨桥南边的水塘内(今国庆路泰兴农行)。此墩南边有一条土路,西接里仁巷,东达凤凰天。水塘上有一砖砌小拱桥,每逢春秋佳日,水面朵朵花瓣飘荡,都说是嫔妃们梳妆时的残脂剩粉所致。
还有一说,是“三井头”。此井建于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数百年从未枯竭,可谓一口“长寿井”。三井头在今鼓楼西路,呈品字形,但井身是一个整体,分3口取水。现在,井周围建了石栏杆,居民们经常在这里淘米、洗菜、汰衣服。
“四关厢”。是四个城门内四座庙宇的统称。东门环城路以西的叫“广灵王庙”,古称“辅君庙”,西门今民主桥附近的叫“五司徒庙”,南门今五亭桥附近的叫“关帝庙”,北门今北小桥附近的叫“天王庙”。东、西、南、北门如四合院的厢房,故称“四关厢”。
“五城门”。泰兴市是独具特色的“西瓜城”,周围7里,建有5个城门。东门曰“镇海”,西门曰“阜城”,小西门曰“通济”(清初改为“盈宁”),南门曰“澄江”,北门曰“拱极”。后因城墙被废,五城门亦不复存。
“六角桥”。古名朝阳桥,系石砌拱桥。过往行人,均需沿石级上下。造桥时考虑到独轮车来往,桥面铺有两行有坡度的石条,便于行车。解放后,改建为平面水泥桥。桥身为两节,中有桥墩架接,桥墩南北两侧,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突出于外,保持“六角桥”的图形。
“七贤祠”。又叫“集贤祠”,“集”取其谐音。该祠过去位于今泰兴国际大酒店处,约有五、六间屋宇,专门收集陈列乡贤名录。
还有一说,是“七条巷”。在今泰兴影视城西北,有一条很狭窄的小巷,巷内原有7个弯折,东西连接,直通三井南巷。
“八善堂”。是浴室业的慈善堂。凡年老多病、不能工作、无家可归的浴室工人,可以住入该堂治病休息。堂内还专门设有阁楼,存放已故浴室工人的牌位。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借祭祀浴室业鼻祖分水司的生日,同时对已故工人举行悼念仪式。相传,几百年前,城厢8家浴室议定按比例提取资金,共同购买了3间房子。堂址在今鼓楼商场西侧,解放后拆除。
还有一说,是“八仙堂”。即8个同乡会的会馆,作善举之用,位于三井头北边。
“韭菜桥”。“韭”,取“九”的谐音。桥址位于今羌溪河西侧、国庆桥南约100米处,建于民初。原是3块木板桥,桥面钉有成行的铁质圆巴钉。与“望江楼”(即腾蛟阁)隔城河相望。
还有一说,是“九条街”。即鼓楼街、县前街、朝阳街、学院街、济川街、迎思街、北大街、越街、红袍街。
“十院寺”。即广福寺,位于今泰兴国际大酒店处,建于唐光化二年(公元899年),因内建有慈氏、弥勒、文殊、大悲、普济、释迦、地藏、观音、罗汉、吉祥等10院,故名“十院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