蛎岈山,不可错过的美景

家乡区县: 江苏省通州区

    蛎岈山,江苏省海门市东灶港蛎岈山位于东经122度33分以西,北纬32度10分以南,在海门市东灶港东北方向4海里的黄海中,是一个天然两栖生物岛。

黄海奇景

      蛎岈山地处南黄海沿岸,位于海门市东灶港东北约4公里,距今已有1690年历史,因盛产牡蛎而闻名。蛎岈山东西长1.43海里,南北宽0.9海里,占地面积6600亩,处在南黄海潮间带,由牡蛎活体和各种海洋生物构成。海门蛎岈山的神秘之处在于入水为礁出水为山,被当地人称为“沉浮山”,山影犹如碧波丛中托出一盘“海龟听潮”的盆景。千百年来,当地的渔民一直称牡蛎为蛎岈,蛎岈山的“蛎”就是牡蛎的蛎,“岈”字是形容蛎岈山地形的峻峭,因此而得名“蛎岈山”。江苏省海门市位于长江与黄海的交汇之处,正是长江注入大海时所带来的大量泥沙筑成近海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牡蛎滩——蛎岈山,至今它的成因还是一个谜。
      蛎岈山又称蛎岈堆,其整体是由许多牡蛎贝壳经若干年生化反应而形成的贝壳礁体,表面又布满着活体牡蛎。它似山非山、似岛非岛,由黄泥灶、泓西堆、大马鞍、扁担头、十八跳等大小不等的30余个牡蛎堆坨积而成,整体呈东西走向,东西长1.43海里,南北宽0.9海里,6600多亩。岛上生物资源特别丰富,别有一番天地,除盛产有“神赐魔食,海中牛奶”之称的牡蛎外,还生长有海葵、海螺、泥螺、梭子蟹、竹节虾以及各种近海鱼类。
     蛎岈山似山非山,似岛非岛。它潮落时露出海面为岛,重重贝山赏不尽;潮涨时隐入海水成礁,浩瀚大海连天涌。有楹联颂其曰:“是山非山潮落登山天下奇景扑面来;有岛无岛汐 涨离岛海上壮观踏浪去”。蛎岈山其实就是千万年来牡蛎堆积而成。一代代的渔民在此劈去一半牡蛎取肉,留下一半贝壳,上边又长蛎岈,再劈去一半留下一半,如此年复一年,日积月累,贝壳不断长高而成山。山顶绿藻茵茵,山 脚贝林迭迭,山间溪水潺潺百川归海。海浪冲击陈旧的贝壳,又变幻成一片片一条条贝壳场、贝壳道。
美食源头

     从蛎岈山上取来鲜嫩的蛎岈肉,拌和着面粉放进油锅,煎成透黄发亮的蛎岈饼,是一道营养滋补药膳。岛上还有沙参(海葵),是动物又像植物, 加工后雪白粉嫩,煮成奶色汤奇鲜。此外,岛上还可见到一种奇特动物“关公蟹”,其面目好似关公脸谱,有四条大腿,四条退化如 须的小腿,被称为“人面蟹体”,奇妙无比。

      中国科学院和海洋研究所专家上蛎岈山实地 考察后称:蛎岈山生物礁体十分罕见,它是在一大片淤泥中出现的牡蛎礁,而生物礁体一般都是长在石头上的,这种淤泥中出现的礁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在相关科技文献中也未见记载。特殊海洋景观,为测定近两万年以来中纬 度海洋变化提供了难得的材料,给世人留下很多悬念,为古代海洋地质、气候、生物变化的综合性研究以及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信息资源宝库。
科普圣地

      为了保护蛎岈山资源,2006年国家海洋局在此设立了海洋特别保护区,蛎岈山成为江苏省首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同时为了扩大蛎岈山的知名度,当地政府设立了海洋生态旅游区,蛎岈山成为环境优美、生态自然的旅游胜地。经中科院南京地理所等有关科研单位实地考察论证,认为蛎岈山是中国惟一、世界罕见的海洋奇观,具有极高的科学考察和旅游开发价值。
      据科学家实地观测,大量在淤泥中平原海滩出现牡蛎这种非石的贝礁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十分罕见,整个蛎岈山奇景引人入胜,不睹不快,可谓“是山非山潮落登山天奇景扑面来,有岛无岛汐涨离岛海上壮观踏浪去”。
     苏北沿海,启海一带上了年纪的出海渔民,大都听到过关于蛎岈山的种种神话传说: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几次驾临此山,黑暗中登在锋利的 蛎岈壳上,为渔船指航拨道,解救大难;观音菩萨身边的麻鱼精,常年在十米多的深潭里不操别事,一心念经拜佛,祷告海上平安; 每年古历六月十九,观世音菩萨生日这天,

      各路神仙,四海龙王都聚集到蛎岈山顶礼膜拜。有趣的是,连东洋大海里的鲸鱼,年年六月十八至二十(按潮水变化)必定赶来烧香磕头。据说从古到今从未间断。
蛎岈山上佛光普照,紫气缭绕。几百条大小鲸鱼成群结队、前呼后拥游向蛎岈山。水面下黑压压的鱼群,列成一字形长队,拍打着浪花,浩浩荡荡向蛎岈 山而去。千把斤重的小鲸鱼跳上跳下,轰隆轰隆在前开道,六七吨重的大鲸尾随其后,一起一伏博浪前行。引人注目的是大 鲸鱼背上张开的银白色鱼翅,好像渔船上扬起的大蓬帆。头顶上喷出的海水清泉一般腾空向上,在海风里又纷纷落下,足有五、六层 楼房高。此时的大海浪柱百仗,遮天蔽日,其景色蔚为壮观。鲸鱼游蛎岈山之谜,恐怕只有依靠地 质考古和海洋学家来解答了。

一缕阳光(2015-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