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概况
桐梓县长期以传统的自然经济、农业经济为主,商贸及手工业间有发展。
清代
清代乾隆、道光、同治之际,桐梓县养蚕、缫丝、织绸业甚旺,促进了商贸的发展。山西、河南、四川等地远路客商往来贸易,“时载茧来,货绸去,通计岁入不下数十万金”。县内有“洪顺”、“国祯”、“兴顺”等十大商号相继兴起。县产双丝绸名“桐绸”,行销筑、渝、汉、沪各地。在汉口、上海、苏州均设有经营“桐绸”的“同心号”。道光年间,桐梓商人在巴渝(今重庆)设“绸帮公所”。鸭塘、松坎亦曾设立“丝行”。后以产品作伪及养蚕频年失败,业遂衰落。
桐梓以地处川黔交通要道,自清代迄民国中期,由綦岸供黔的川盐,经松坎和羊磴水陆两线入境,辐射遵义、贵阳、正安、黄平、瓮安等地。松坎尤为川盐入境后的重要集散地,“水陆交通,舟楫往来,如鳞如栉”。川、陕商人,在松坎开设“恒昌裕”、“天全美”等盐商大号6家,松坎至清水溪一带,设盐仓进行中转运销。本县及县外部分销盐地所产土特产品和所需部分日用品,亦多经两线出入,沿线商旅往还活跃,常年过夫川流不息,致商业、服务业均颇繁荣。咸丰八年(1858年),松坎抽川盐过境捐税,“每包抽银三钱,得银数万”,显现当时县境商旅经营之一斑。
晚清
及民国初中期,炼铁、采煤、造纸、日用陶瓷、纺纱织布、铸锅、铧、炼焦炭等业也日益兴盛。川商亦入境投资设厂,经营铁和煤焦冶炼。县北兴隆区盛产焦炭,“运泸、渝销汽船、工厂”;土纸(称火纸)亦广销川地。县人周西成主黔期间,厉行实业。桐梓有识之士,在民国17、18年间,集资2万多元,先后兴办“兴黔麻棉公司”、“平民工厂”、“启明电灯公司”,所产棉纱、布匹,“出品甚佳,不亚舶来”。麻棉公司后因故停办。继之,平民工厂因故亦停。确为桐梓兴办实业之先河。
30年代,川黔公路贯通,加以抗战军兴,国民政府内迁重庆,滇、黔、川成为大后方;县城位于川黔、滇缅国际通道线上,并处于重庆到贵阳中点。省外军工、学校、医疗等单位相继迁驻桐梓,专署机关及省属一些派出机构也曾先后建在县境,因之,户口日繁,商旅日增,公路沿线市场空前活跃。民国31年,县城从事商业的各同业公会会员达2880人,占县城总人口的19.3%。工业生产,除迁入和新建的国有军工机械、水力发电等现代工业外,酒精、卷烟、腊味、调味等加工、酿造产业,亦随之兴起。后以抗战结束,内迁单位撤走,内战爆发,货币大幅贬值,物价飞涨,市场日渐冷落。
民国
民国37年末,全县商业不到1000户。但军工生产留下的水电能源工业,却引动了电石(解放初发展为冶炼锰铁)、造纸等私营工业在是年先后发展起来。贵州的第一炉电石、第一炉碳素锰铁、全国第一炉中低碳锰铁,均产在桐梓。
解放后
全县农业、工业、商业、交通邮电、建筑业等国民经济建设的主体,大体经过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50-1957年。经过三年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扶持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创立全民、集体的工商企业和金融业,组织城乡物资交流,迅速克服了民国政府统治时期遗留的经济衰落、通货膨胀的困难局面。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以恢复和发展农业为中心,全县国民经济增长迅速。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5560万元,比1952年增长52.78%,比1950年增长87.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94万元,比1952年增长1.61倍,比1950年增长2.25倍。
第二阶段
1958-1965年。初期受“大跃进”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财政赤字,市场崩溃,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大部分工业被迫下马。196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分别比1957年下降22.2%和5.02%。1963-1965年,经过三年调整时期,全县国民经济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工农业总产值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分别比1962年增长36.1%和76%,比1957年增长5.9%和67.5%。
第三阶段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全县国民经济长期维持在1965年水平,无大发展。
第四阶段
1977-1997年。特别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推行经济改革开放,全县国民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分别1975年增长1.46倍和1.24倍。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走“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流通活县、科技兴县”的经济发展路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全县经济持续增长。199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4908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268万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97.73%和83.5%。1992年,提出“强化基础(农业),转动轴心(城镇建设开发)、展开两翼(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转变政府职能)、加速腾飞”的“四大块改革”思路,以城镇建设、烤烟生产、乡镇企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1997年,全县生产总值128139万元,人均生产总值2128元。
<:SECTION>第五阶段
1998-至今。1998年开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出台了关闭“五小企业”等一系列新的产业政策,县域经济在初期受影响较大,一度处于低谷状态。面对严峻的形势,全县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依托资源、交通等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先后引进了伟明电解铝厂、抚天电石厂、爱东电石厂、泥塘电站、湾塘电站,实施煤炭关井压产,提高煤炭产能,对水泥企业实施技改,通过多年的努力,全县经济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从农业大县转变为工业强县,县域经济发展主要由工业经济支撑,逐步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轨道。
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5.4亿元,比2002年增长51.6%,年均增长11%。全县人均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2466元上升到3770元。市列经济强县创建工作扎实推进。预计2006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亿元,比2002年增长7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5.5亿元,比2002年增加7.5亿元,人均存款达到2300元;预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亿元,比2002年增长72%。
2006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2亿元,比2002年增长140%,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3000万元以上;预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3亿元,比2002年增长76.7%,年均增长1200万元,跻身全市7个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大县行列。预计完成煤焦税费和价调基金1亿元,是2002年的5倍,年均增长2000万元;预计完成畜牧税费650万元,比2002年增长23.6%。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改革和乡镇零户统管,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重点保障了干部职工工资和必要支出,累计偿还债务1亿元。
2006年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3.28亿元,是2002年的5.6倍,工业对经济社会和财政的贡献能力逐年增强。一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引进资金10多亿元,建成爱东电石厂、抚天电石厂、大兴复合肥厂、官塘电站等一批规模工业,工业经济总量成倍增长。[3]
全县生产总值329029万元,是1997年2.57倍。其中第一产业99061万元,第二产业106118万元,第三产业123850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0.1:32.3:37.6。全县人均生产总值4901元。
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7.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96122万元,增长6.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25144万元,增长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48737万元,增长16.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0%,比上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3.8%,上升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2%,与2007年持平。全县人均生产总值5489元,比上年增长10.9%。
全县生产总值62.77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20.4%,增速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2387万元,增长2.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2606万元,增长36.1%,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178105万元,比上年增长42.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62713万元,增长16.7%。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5%,比上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6%,上升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1.9%,比上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全县人均生产总值12146元,比上年增长21.6%。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