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多实行穴葬、石棺葬。岩穴有天然岩穴和人工凿两种,棺置穴中。石棺用石板砌成,一般葬于土堆、山顶、河边,也有的葬于乱石之中(有的地方还有水葬、死者装棺后投入红河中)。到了清朝,由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仡佬人开始实行土葬。 老人病危时,召集全家人到庄前,听老人遗嘱。这时子女要细心守候,这叫“送终”。人死后,先洗死者全身,然后穿上寿衣、寿鞋、寿袜,用土纸盖脸,停放于堂屋,子女为其“守灵”。出殡时,由一年老者执火把,一人烧稻草,在前引路。一孝子捧灵牌,其余孝子扶着灵枢,后面是丧葬鼓乐队和送葬的亲友。安葬后,丧家要办酒席酬谢客人。
仡佬族人中,青年死亡的丧事与老者有区别。在外死亡的不能进自家的堂屋,只能在边房或房檐下停放。如因正义而死则要象老人一样安葬,丧仪隆重。要三五天悼念活动。可见仡佬人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民族。没有结婚死亡的中青年安葬很简单,只稍办丧事从事以寄托父母亲的哀思。那些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中青年死亡,就随便刨个坑安葬了就是。
小孩死后,安葬一般分两种:一是用木头制的木匣(小棺材)安葬,二是用竹编蔸安葬。但是仡佬人禁忌父母亲给女儿送葬。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