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我的家乡代言-桐城的名人

家乡区县: 安徽省桐城市

吴汝纶介绍:
      吴汝纶(1840-1903):清桐城��,字挚甫。同治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师事曾国藩,又与李鸿章关系密切,曾、李奏议,多出其手。1902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并赴日考察学制,回国后创办桐城中学堂,是桐城文派末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生大部分时间致力于治学和教育事业上,对中西文学采取兼蓄并用的态度,主张讲洋务,搞教育救国。总结集为《桐城吴先生全书》。

严凤英介绍:

      严凤英(1930-1968),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原名严鸿六,出生于桐城县罗家岭一个贫苦家庭。12岁时,严凤英拜桐城人严云高学唱黄梅戏,不久便在业余班社里登台唱戏。当时,由于家庭、族人反对,严风英离家出走,参加正式戏班,并改艺名为凤英。随后,严凤英又向老艺人丁老六请教,初演《何氏劝姑》、《打猪草》即深受观众赞赏,后演出《菜刀记》中柳凤英一角又获得成功。

  1946年,严凤英来到安庆市,先在群乐剧场演出,以《小辞店》、《游春》两曲戏轰动安庆。

  1948年,社会动荡不安,不满20岁的严凤英流落到上海,解放前夕又辗转到南京。为生计所迫,严凤英易名严岱峰,先在舞厅伴舞,后结识京昆世家甘贡三之子甘律之,学唱昆曲《游园惊梦》等。严凤英对京昆艺术的刻苦追求,为后来她在黄梅戏中的精湛演技奠定了良好基础。

  1951年,严凤英重返安庆舞台,继续在“群乐剧场”演出(后改名为“胜利剧场”)。1952年,应邀到上海演出,她在传统小戏《打猪草》、《蓝桥会》和现代戏《柳树井》中所塑造的角色,情感真挚,性格鲜明,唱腔优美动人,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严凤英也因此被上海观众誉为造诣很深的艺术家。1953年严凤英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4年,再度赴上海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天仙配》、《砂子岗》、《打猪草》三曲戏,并获得了一等奖。

   从被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至1966年的13年间,严凤英演出了50多个大小剧目,如《天仙配》、《女驸马》、《红色宣传员》、《刘三姐》、《牛郎织女》、《党的女儿》以及《江姐》等。尤其在《天仙配》、《女驸马》中塑造的七仙女、冯素贞的艺术形象,已成了她的代表作,也是黄梅戏中的珍品。她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夫妻观灯》、《牛郎织女》,被拍摄成了黄梅戏电影艺术片。她主演的《天仙配》荣获文化部“金质奖章”。严凤英的唱腔亮丽沙甜,委婉动听,韵味浓郁,吸收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等唱腔之长,将它们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誉为“严派”,广为流传,并被后人作为“精品”演唱。她是公认的黄梅戏一代宗师。

        严凤英是全国人民政治协0议委员、全国妇女联合会委员、中国文艺家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1960年加人中国0,曾任安徽黄梅戏剧团副团长,她还获得过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文革”中,严凤英被指控为“文艺黑线人物”、“宣传封(封建主义)资(资本主义)修(修正主义)的美女蛇”,并被诬蔑为-潜伏特务,屡遭批斗。1968年4月7日夜,严凤英自杀身亡。1978年5月23日,0安徽省委宣布为严凤英平反昭雪,同年8月21日省文化局举行了严凤英骨灰安放仪式。

 

曹松介绍: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舒州(今安徽潜山附近)人。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而卒。曹松为诗,学贾岛苦吟。平生五字句,一夕满头丝(《崇义里言怀》),是其自我写照。工五言律诗,炼字琢句,取境幽深,也有点接近贾岛,但尚未流于怪僻,而自有一种清苦澹宕的风味。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秋日送方干游上元》)、废巢侵晓色,荒冢入锄声(《送进士喻坦之游太原》),正代表他的这种诗风。题材狭窄,不外乎叹老嗟卑,旅思离情,很少接触社会问题,而《己亥岁二首》中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却历来传诵不衰。有诗1卷,《唐诗百名家全集》收录时,编作《曹松诗集》2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方苞介绍:

       方苞(1668~1749) 清代散文家。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江南乡试第一名。四十五年(1706)进士,以母病归家未出仕。五十年(1711)以戴名世《南山集》案被牵连入狱。赦出后隶汉军旗籍,入直南书房。六十一年(1722),充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时,免去旗籍,仍归汉籍。累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时,再入南书房,任礼部右侍郎、经史馆总裁等职。七年(1742)辞官归。方苞是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他尊奉程朱理学和唐宋散文。他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所谓孔子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他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意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又书货殖传后》)提出文章要重清真雅正和雅洁,他说古文中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佻巧语(沈莲芳《书方望溪先生传后》),他认为归有光的散文,其辞号雅洁,仍有近俚而伤于繁者(《书归震川文集后》)。又说:凡无益于世教、人心、政法者,文虽工弗列也。(《送李雨苍序》)在《再与刘拙修书》中,反对黄宗羲、颜元的反程朱理学的思想,持论严而拘,但能适合清朝巩固思想统治及文风的需要,所以其说得以流行,影响颇大。

 

 方以智介绍:

       方以智(1611~1671) 明末清初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字密之,号鹿起。桐城(今属安徽)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明末复社领袖之一,反对当时朝中的腐朽官僚,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后,方以智逃至南方,又受到阉党阮大铖等的-。明桂王建立南明永历政权后,任方以智为经筵讲官,又被太监王坤诬劾免职。永历三年(1649),拜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俱辞不就。明亡后削发为僧,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浮雪山愚者,愚者大师,人称药地和尚。方以智幼禀异慧,博览群书。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极精通。他的诗词作品大部分是伤时感事之作,抒发了在国破家亡之际同伴都分手,麻□独入林,一年三变姓,十字九椎心(《独往》)的悲忿之情。写他处于国破家亡,鹧鸪声共苦,鹦鹉语全非的境地,尚怀念知音,希望南飞之雁明春带我归(《闻雁》),表达了他怀念故国乡土、渴望明王朝复兴的壮志。他的诗词风格高凉苍郁,其情怨而不怒,含蓄而深沉。入清以后,诗作较少,偶一为之,又多作禅语,自喻而已。方以智在哲学、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也卓有成效。早年编著的《物理小识》是一部科学知识资料的类编,选录了自古以来至明代后期关于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与传说。方以智在他的学术论文中,以大量的事实证明宇宙是物质的。后期又进而提出了合二而一的合理命题。这种朴素的辩证观点对当时的思想界影响很大。方以智著有文学作品集《浮山全集》,科学著作《物理小识》及《东西均》、《通雅》、《药地炮庄》、《易余》、《性故》、《一贯问答》、《博依集》等。其中《易余》、《性故》、《一贯问答》等,现仅存钞本。

 

姚鼐介绍:

      姚鼐(1732-1815)清代学者、古文家、诗人。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属安徽)人。著有《惜抱轩全集》等。姚鼐(1731——1815),字姬传,是清代诗人。一字梦谷(gu第三声),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祖籍在今枞阳县牛集乡姚王集,其十世祖姚之兰始迁居桐城城里。鼐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表现出非凡的天资。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3年以后,散馆改主事,分属兵部;旋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后历任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乾隆三十八年,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独鼐与休宁戴东源、兴化伍大椿、歙县程晋芳等8人破格当选。《四库全书》成,鼐乞养归里,不入仕途,时年44岁。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辞却。 自乾隆四十二年起,姚鼐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力于教育,因而他的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其中最著名的有本邑的方东树、刘开、李宗传、方绩、姚莹;上元梅宗亮、管同;宜兴-旋;阳湖李兆洛;娄县姚椿;新城鲁九皋和他的外甥陈用光等。这些学生都是笃守师说,遵桐城家法的文人,对桐城派的传播作用甚大。桐城派古文之传,自方苞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同邑刘大櫆继之益振,传至姚鼐则集大成。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之说。历城周书昌说:“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含今枞阳县境)乎!”

 

戴名世介绍:

       戴名世(1653~1713) 清代散文家。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又号忧庵。安徽桐城人。世居桐城南山,后人称为南山先生。幼年家境比较贫寒,20岁起即授徒以养亲。戴氏自幼力学古文,又以史才自负,喜好收集明代逸事。既穷而游,多愤时嫉俗之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时已57岁。两年后,即因行世已久的《南山集》中有南明三王年号而遭劾下狱;又两年后被处死。此案牵连数百人,为清初著名-。《南山集》中的论说文,如《老子论》认为老子所言,多涉历世故之道,愤恨道教徒妄托老子为教主;《范增论》认为定天下者必明于天下之大势,而后可以决天下之治乱;《抚盗论》认为群盗是假手于文武大吏,这种官吏正是国家之大盗;《史论》认为《史记》、《汉书》、《五代史》为良史,皆具特识。传记文章中有的表彰民族斗争中的忠贞烈士,有的歌颂甘居贫贱的隐逸人物,如《左忠毅公传》、《温滢家传》、《杨维岳传》、《朱铭德传》、《杨刘二王合传》等篇。《孑遗录》、《宏光乙酉扬州守城纪略》等,具有史乘参考价值。《游天台山记》、《雁荡记》、《龙鼻泉记》、《游大龙湫记》等,写山川景色颇细;《日本风土记》则记述了传闻中的一些日本国的风土人情和史事。

 

范增介绍:

      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是居(今中国南部安徽省桐城南)人,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末期农民战争中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秦二世二年(即公元前208年),范增投靠了项羽的叔叔项梁,劝说他立楚王的后裔为楚怀王,以此号召天下百姓。在项梁阵亡后,他跟随项羽,成为他的重要谋士,后来封位历阳侯,项羽尊称他为“亚父”。 公元前206年,范增跟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趁机消灭刘邦以绝后患,但没有被采纳。刘邦后来赴鸿门宴,范增几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项羽犹豫不决,范增又让项庄舞剑,想寻机刺杀刘邦,又因为项伯也出来舞剑从中作梗,除掉刘邦的计划落空,最后刘邦逃脱。后来,刘邦被困在荥阳(今中国中部河南荥阳东北),项羽胜利在望时,没想到刘邦用了陈平的离间计,使范增受到项羽猜忌,遇事不再和他商议,范增一气之下辞官回乡,但走到半路就病死了。没有了范增的辅佐,项羽终于兵败,自刎于乌江。

不思量(2015-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