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偃师市区出发,沿偃师市区到山化镇的乡村公路到达寺沟村,穿过村中蜿蜒的小路往北,便可在一片麦田中看到一座巨大的石碑。它背依邙山,面向洛河,宛若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端详自己的家园。这就是不久前被列入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新“国保”——北宋会圣宫碑。
该碑系中原第一巨碑。碑高9.2米,碑帽高2.90米, 宽2.22米,厚0.72米。两侧浮雕舞龙四条,龙尾盘向顶端,龙首伸向四角,正面偏下有圭形题额,阴刻篆 书“新修西京永安县会圣宫铭”十一个大字。碑身高4.90米,宽2.19米,厚0.55米,四周饰以线刻龙形和 流云纹,两侧浮雕云鹤图案。碑文36行,行84字。由翰林学士石中立撰文,翰林院待治御书院祗侯李孝章书并篆额。碑文详述了建筑会圣宫的由来和经过,描绘了建筑的宏伟、壮观和“奉安”“圣容 ”礼仪的隆重, 以及“士庶朝谒”的盛况。其主旨乃在颂扬宋初诸帝太祖、太宗、真宗以及仁宗的武功、圣德、教化、政绩。
北宋会圣宫碑被当地人称为“龟驮碑”,立于公元103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了。
据史料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后,曾欲迁都洛阳,但未能如愿。他对故乡始终念念不忘,于是决定魂归故里,将皇陵区设在洛阳东部的偃师、巩县(今巩义)一带,并从登封、巩县等4个县各划出一片区域设置永安县,将其作为安葬皇室成员的皇陵区和管理皇陵区的县治。到宋仁宗时,永安县已有4座皇陵。为了祭陵,后世皇帝每年都得来回奔波,苦不堪言。为减少鞍马劳顿,公元1030年,宋仁宗决定在皇陵区修建一座行宫,作为祭陵奉先之所兼陵区的管理中心,并于当年动工。4年后工程竣工,这就是著名的会圣宫。
会圣宫碑即为记载此事而立。该碑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通高9.2米,被誉为“中原第一碑”。其中碑额高2.9米、宽2.2米、厚0.72米,两侧有浮雕舞龙4条,龙尾盘向顶端,龙首伸向四隅,碑额上部有一尊佛像,下部有圭形题额,阴刻篆书“新修西京永安县会圣宫碑铭”十二个大字。碑身高4.8米、宽2.19米、厚0.55米,四周饰以线刻龙形和流云图案,两侧配以浮雕云鹤,线条流畅,美轮美奂。碑文正面为楷书,有竖文36行,每行48字,主要记载了修建会圣宫的由来和经过,描绘了会圣宫的宏伟壮观和“奉安圣容”礼仪的隆重以及“士庶朝谒”的盛况。
会圣宫碑底座由一莲花座和一赑屃(bìxì)组成。赑屃首尾长约4米、宽约3米、高约1.5米,驮重若轻,憨态可掬。
会圣宫是皇家行宫,所以建成时“隐若中天,宛若化出”。据会圣宫碑铭描述,当时,这里的主体建筑为太祖、太宗、仁宗的神御殿,里面供奉其画像,殿内布置如其临朝时一样。此外还有其他配套建筑,规模巨大,宏伟壮观。可惜,后来在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南下时,会圣宫基本被焚毁。如今,这座昔日的皇家行宫仅存会圣宫碑和其西北处不远的一根八面形石立柱,当地人称之为“拴马桩”。
偃师市文物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北宋王朝共经历了9任皇帝,除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葬地不详外,其余7个皇帝都葬在北宋皇陵区。皇陵区内,还有著名的“三寺三宫”(昭孝寺、罗汉寺、宁神寺,孝义宫、永安宫、会圣宫),但这些寺、宫的遗址均已不存,只有会圣宫碑还留存于世,这就是会圣宫碑的价值所在。
另外,从艺术史的角度看,会圣宫碑对研究我国宋代的书法、雕刻等也具有重要价值。会圣宫碑不仅是中原第一、国内少有的巨碑,且其撰文、书丹、铁笔也堪称“三绝”。
会圣宫碑由宋翰林学士石中立撰文,翰林院待治御书院祗侯李孝章书并篆额。石中立不仅是“杜撰”一词的“创始人”,也是著名的“诙谐副总理”,并因爱说笑、干涉政务而最终被罢免了职务。李孝章是北宋著名书法家,其字兼有行、楷、瘦金诸体的韵味,风格独特,在碑刻书法艺术中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有研究者认为,迄今在宋陵区发现的80多方各类墓志、碑刻中,就书法艺术而论,仅有蔡京书丹的怀、昌两王墓碑可以与之相媲美,而论整体价值,则无出其右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