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本为民众踏春之节,后因“寒食节”在其前一、二天,久而久之,二节内容合在一起,故也有称清明节即寒食节的。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到祖坟上或存放先辈骨灰的地方上坟烧纸,祭祀祖先,缅怀先人。机关学校组织干部职工和学生到烈士陵园为先烈扫墓,学习先烈事迹,继承革命传统。
嫁娶 定州旧俗中,男女双方须门当户对才能言嫁娶,听“父母之命”,依“媒妁之言”,将青年男女的生辰让算命先生进行合算,八字相合,才能订婚。订婚又叫“换书”,男女双方的“书”都用宽约30公分,长约60公分的红纸折叠而成,男方的“书”上写有“敬求金诺”,女方回“书”上写有“唯命是从”。结婚之前男方将所择吉日用红纸写成“娶贴”送到女方,通知结婚日期。结婚的前一天,男方要派人带酒肉果饼到女方“催妆”。新郎骑马或乘轿随迎亲花轿到女方迎娶新娘,新娘下轿时有人向轿内撒高粱、黑豆等五色粮,用以“避邪”,下轿后向其衣领内塞草节,双人搀扶迈过马鞍,取岁岁平安之意。新娘走在口袋上,直至屋内。新郎新娘一起向摆有供品、弓箭、斗、铜镜的天地神牌叩头,向男方父母叩头,夫妻对拜,叫做拜天地。新婚第三天,新郎新娘一起回娘家,女方设宴款待,叫“回门”。上述旧俗,定县解放后多已绝迹,青年男女多自由恋爱,即使经人介绍相识,也能婚姻自主,唯结婚时迎娶之程式仍沿用至今,但已没有撒五色粮、迈马鞍、拜天地等旧习。
饮食 八十年代以前,定州人以小米、甘薯、玉米为主食。小米多蒸成“干饭”或熬粥;玉米面多蒸成饼子,有的还在玉米面内合些黄豆面、小米面;鲜甘薯煮熟吃或切片晒干碾成面后蒸饼子,或加榆皮面后压饸饹或擀面条。有的为节约榆皮面,先将甘薯面蒸成饼子再在石碾上压成薄片蘸醋、蒜吃。八十年代后,面粉和大米成为主食。旧时生活困难,糠菜半年粮,故有“糠祁州,菜定州”的说法。定州人喜食咸味,解放前有“辣椒加盐,庄稼人过年”的说法。旧时由于粮食紧缺,农村早、午饭吃干粮,而晚饭则只吃稀粥或面汤,农闲时只吃稀的,农忙农活重时才吃干粮。先前李亲顾区的子位一带,有吃晚饭时男子端碗到门口吃的习俗,据说是从山西移民来定州时,在门口等同乡时遗留下来的。不准在门旁靠门框吃饭,认为这样和讨饭的一样,是不吉利的。定州农村节日婚宴中流行一种叫“蒸碗”的菜,是将调制好的肘子‘丸子、肉片、豆腐等放在碗内上笼屉蒸熟后上桌。定州人喜食“杂烩菜”,就是将肉片、粉条、丸子、白菜、海带放在一起熬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