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9月10日上午,虎头山森林公园一派节日气氛,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在此落成——这不仅是客家文化研究的一个实质性突破,而且为全球客家人寻根溯源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精神地标。
客家首次南迁出发圣地纪念碑是在全球客家联合总会、河南省客家联谊会的倡导下,经设计人员收集史料、实地考察,依据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起客家先人南迁史实设计而成。
据史料记载,客家是汉族的重要支系,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自西晋末年开始经历5次大规模南迁。形成客家民系后,许多客家人又漂洋过海,播迁海外。目前主要分布于全国9个省份及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
纪念碑整体风格古朴典雅、庄重大气,坐落在有17步台阶的两层方坛之上,寓意着客家从首次南迁至今已走过1700年的历程。碑体和基座净高11.1米,台阶高2.55米,以中国古代礼器之一的玉琮和家的象征“门”为主要元素,结合晋代的龙纹、连理牡丹、祥云瑞兽等图案设计而成,以粉红色花岗岩雕刻而成。碑体正面刻有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亲笔题写的“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13个鎏金大字背面镌刻着由黄石华撰文、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书写的碑铭,基座四周是表现客家先民南迁及客家人发展历史的浮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客家人来到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寻根问祖,“根在河洛”已得到全球华人的广泛认同。2007年8月,“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确认,汉魏古都偃师是客家先民历史上第一次南迁的始发地,“客家祖根地”在偃师。
这是一座叫人想家的纪念碑。该碑以代表着“万姓归宗”、“宗地”的中国古代礼器“琮”和以家的象征“门”为主要元素,结合晋代的龙纹、连理牡丹、祥云瑞兽等图案设计而成。顶部圆形碑体刻有“客”字和祥云纹样,其上是取自故宫华表“望君归”造型的瑞兽,瑞兽面朝客家先民当年离开故土的东南方向,喻意祖根地父老乡亲盼望离乡的游子回归故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