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成就
题外话谈得有点多了,下面我想就黄胄先生的艺术成就、对中国美术史的贡献以及留给世人的宝贵启示等方面,
郑闻慧:其实这个问题我是不好回答,只能根据我想的几方面结合着谈一些自己的看法。是不是可以这么说:赵望云先生把艺术引入了十字街头,使艺术从象牙塔里走了出来。徐悲鸿先生把西方画法引入了中国,使中国的绘画艺术吸收了外来营养。总的来说,黄胄继承了二人之长,并且将其扩大化。古时候士大夫画家看人民群众是俯视,解放后画家看人民群众是仰视,应该看人民群众是平视,黄胄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完全走了一条生活之路,并且完全走进了生活。如你前面提到的,他完全贯彻了“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黄胄把西方的素描与中国笔墨结合的很成功,更加突出了所塑造对象的生动性和笔墨的流畅性。
黄泛区写生我们已经谈过,如果把黄泛区看作黄胄艺术观产生转折的地方,那么新疆是他艺术生活的基地。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是黄胄绘画的重要题材,为了更好表现沙漠中绿洲上能歌善舞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豪爽奔放的性情,为了表现祖国的西北边疆之美,他多次到新疆各地深入生活写生作画。他的绘画作品除了造型准确外,似乎缺少了一些意境,这是他的缺点。几十年来,他曾与边疆牧民同吃一盆抓饭,同睡一个毡房,结下了深厚友谊。有一次为了画好俩位牧民,他赶了200多里路。因为他与当地牧民情感是那样交融,对当地牧民生活是那样熟悉,所以他笔下表现的一切都很传神、都很可亲和自然。
刘晓林:黄胄先生笔下不仅仅描绘的各族人民的生活千姿百态、非常真实,其它方面的内容也是如此。要达到如此我想仅深入生活也是不够的,还要观察和研究生活。据说,一次黄胄先生乘车外出,一只马蜂落在了他的袖口上,他竟然不让别人把马蜂赶走,还笑着说这是难得的一次观察机会。病重住院期间,他躺在病床上还观察研究窗外枝头上的小鸟。黄胄先生也曾说过:“几十年来,我敢于不断进行创作,主要是根据生活起草图,去生活中练基本功,根据生活的感受来创作……”郑闻慧:的确这样,黄胄的艺术题材得益于生活,而艺术表现得益于生活中他的速写。速写贯穿了他的一生。黄胄的速写不仅是创作的素材,其自身也具有很高的独立艺术价值。大家都知道速写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快,黄胄作画也是非常快的。当年给丁井文先生画群驴图时,42头毛驴2个多小时便跃然纸上。60年代,136厘米*370厘米的巨幅作品《奔腾急》(又名《藏童上学图》),不到3小时便一气呵成。黄胄主张画速写快不是目的,快并不意味着盲目落笔,要完整、充分、充满激情。他说过“画几张站得住的,比画上一百张一般化的速写还强”。
黄胄的速写成就得益于很多方面,主要有三点:一、受赵望云先生影响,早期的作品是经过整理的毛笔写生。二、受德国画家门采尔、珂勒惠支影响,速写时更肯定,在事物的刻画上更准确。三、吸收了齐白石等人的写意画技巧,逐步解决了笔墨的造型问题。
刘晓林:谈到黄胄先生的速写,人们会发现黄胄先生的速写作品中常运用很多的复笔。复笔的运用对画家来说是很谨慎的事情。中国传统绘画的评判,谢赫的六法论是很重要的依据。其中有一条是骨法用笔,其不仅讲绘画作品中线条的力度,还包括简洁性。在简洁性这点上,正好是复笔运用的弱势所在,但在欣赏黄胄先生的作品时,会发现他的复笔运用恰到好处,这是为什么?
郑闻慧:有一点,你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表现事物飞舞、奔跑、转动等动态时,黄胄才会用复笔。对于面部五官是不用复笔的。复笔的运用对整个画面产生强烈运动感,烘托热烈氛围,造成满壁风动的效果是很有好处的。
刘晓林:人们谈到黄胄先生时,常会把他做为杰出的人物画家来看待,其实是不太准确的。黄胄先生的动物、花鸟作品艺术成就也是相当高的:例如他笔下的毛驴、马、骆驼、狗、猪、麻雀、喜鹊……。这一切与他的极高艺术天份有关,然而与他超人的勤奋密不可分的。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黄胄先生的画稿是以麻袋来计算的,这在整个中国画史上也是少有的。如同熟悉齐白石先生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一样,黄胄先生的“必攻不守”人们也很熟悉。黄胄先生为什么提出“必攻不守”这一观点?
郑闻慧:他说过这样的话:“学画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守是守不住的,一定要攻”。我想“必攻不守”的根本前提是持之以恒的勤奋。十年浩劫时,黄胄身心备受摧残,因脊椎综合症住院长达两年零九个月。住院期间,他忍着手脚麻痹痛苦,在腿上放画板作画。在《小鸡图》上,他写道“此1978年病中作……能提笔作画,不致残疾,挥汗自喜也”。中国与日本签订友好条约时,赠送日本的国礼《百驴图》也是住院时创作。黄胄自我解嘲作画是镇痛良药。他就这样以生命之力在艺术创作中去进攻,不知疲倦地去笔耕:每年画上百幅作品,平均每月要画两刀宣纸……。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他的“攻”有坚实“守”的基础。他在向生活学习的同时,也在向传统学,向历代名作、历代大师学。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20多年的时间里,他尽最大可能临遍了所见前贤作品。唐宋画作的严谨法度和生活情趣、元人画作的深邃意境和笔墨趣味、明清诸家的率性之意和鲜明个性,甚至民间作品、出土文物的浑朴之风都给黄胄以启迪。
刘晓林:我这样认为,伟大的艺术家和优秀艺术家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仅仅自已作品画得好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影响数代甚至更长远。他不仅完成了继承的使命,而且有了发展甚至突破。至1997年,黄胄先生在中国美术事业的作用和影响并没有因他的离去而黯淡。相反,日益凸显。当代中国画坛的很多画家,尤其是人物画家,直接或间接得益于黄胄先生,很多都已成为中坚力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