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面花,亦叫油炸麻糖,是大荔县人民保留了几千年的茶食。做茶食的手艺代代相传,不知道传了多少代大荔的子子孙孙。记得小时候穷,每到过年的时候,奶奶都会做很多很多的面花给我们吃。手把手的教我,把面片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这么多年过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各种速食食品,可是每年到春节的时候,妈妈都会给我们做面花。她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关中人不吃面花就不叫过年。初中的时候,带外地的一位同学回我家过年,她说:“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让人吃了上瘾的东西呀!我怎么停不下来。”
油炸面花有咸甜两种。咸的是用精白面粉,配上茴香、椒盐、鸡蛋、加适量的碱和成面块。擀、捏、剪、塑成麦穗、小鸡、风车、石榴、花卉、掏麻糖等等形状,入油锅炸成,色泽金黄,咸、香、酥脆可口,甜的是用锡碱和面,炸成小长条,或园的小茶果,就是市面上卖的小果子江米条形。化蜜糖饯之,裹以芝麻,色泽暗红,甜、酥、绵软适口,老少咸宜。
油炸面花有大小之别。“十里乡俗不同”虽然同一民族的民俗大体相同,但在具体活动中却有一些差异这是由生存环境,生活习俗,文化水平之影响。大的是撒子。小的为麦穗,风车等等。即就是小茶果我县高明、两宜、双泉、范家一带小巧,玲珑剔透;沙苑地区民风古朴,就大而富丽,显粗旷拙朴,乃豪放性格之所见也。
油炸面花在大荔有不同的用途,一般可分为待客和祭祀两用。祭神,丧礼中油炸食品更是别具一格。沙苑地区上辈去世,女儿家送一对祭品——馒头。此馒头实际是油炸莲花瓣堆而成,高约二尺许,低的也在尺许。最上为石榴嘴。这石榴嘴也有讲究,祭祖是分开的,祭神的不用开。有的地方在设祭时放四盘莲花,祭后分食。待客的一般就是小茶果,他的形状有主人自己决定,当家里有喜事时,都会做的很花哨,很可爱,各种各样的形状,但是如果家里没什么事,家里主人图方便的话也可以切成小条状也可以。
看对这方面有研究的人说在:我国名著《红楼梦》时,在第六十二回中,宝玉和宝琴生日时,和尚尼姑送的礼物中就有“供尖儿”。查阅《红楼梦辞典》,这种叫做“供尖儿”或“蜜供”的食品,是当时祭祀时奉献的食品。它用面粉擀后,切成一寸长,三分宽的小长条,中间切一刀,在小口处翻个麻花,用油炸熟熟,挂上蜜,糖化的浆即成。这种和现今民间茶果“掏麻糖”相类。
丧事中女儿献祭油炸馒头,乃献莲花馍之变巽。佛门中元节放河灯,称为超生,是以莲花为地阴之象,献祭油炸馒头亦有超生、痛挽之意。这是上古女性崇拜物与转轮投生思想的渗透参杂。希望长辈在九泉之下少受其苦,早早投生这是女儿亲情表现。
炸麻糖无论在丧事还是喜事上都有它不同的寓意,一方面表示我们对已逝去的亲人的一种怀念与祝福,另一方面可以联络人们之间的感情。
尤其是,我们这些在我地学习或这工作的游子,每年回家,看到妈妈做的炸面花都有满满的幸福感。
乡党,看到这篇文章有没有些想家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