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牙克石

家乡区县: 内蒙古牙克石市

一座小而精致的城市,它藏在祖国北方的深山里、依偎在大兴安岭的怀抱中、掩映在白桦和落叶松的福荫下、被扎敦河水滋润着,因为大兴安岭林区的开发、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大量的木材而闻名遐迩,它就是生我养我,我现在依然居住的地方-----牙克石。

牙克石,听到或看到这个名字时,会让许多不了解的人感到有些纳闷,甚至觉得有些古怪和别扭,既不好听也谈不上不上口,更是让人无法感觉是什么意思。如果告诉大家这是少数民族语言可能就能理解了为什么三个毫不相干的字拼凑到一起了。

牙克石,是沃沮-通古斯语yagsi的音译,意为河流冲刷而形成的圆弧形阧岸;通古斯语满语支满语读为“雅克萨”,意为“涮坍的河湾”。1732年,清朝政府为加强对呼伦贝尔地区的防守,从齐齐哈尔至呼伦贝尔设立了十个驿站,其中一个便设在此地,称“扎敦毕拉雅克萨站”。“毕拉”为满语“河”之意,“扎敦毕拉”即“扎敦河”。“扎敦毕拉雅克萨”意思就是“扎敦河被涮坍了的湾子”。

光绪二十五年,也就是1899年出版的《黑龙江舆地图》标明,扎敦河流至今牙克石北部时,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湾渚,然后又北流注入海拉尔河,“扎敦毕拉雅克萨”以此河湾而得名。

几百年来,这条河依然按照那时的路线流淌着,没有任何改道的痕迹,所以据我看来,《黑龙江舆地图》称的“扎敦河流至今牙克石北部”,这个方位是错的,因为河的南部是连绵的丘陵山脉,河流在到达牙克石之前一直是依山北侧向西流淌,而北面是两山间几十千米宽阔的平原,中东铁路和牙克石市区都在扎敦河未向北流的北面,所以河只能在牙克石的南部而不是北部。准确的应是“扎敦河流至牙克石东南部时,拐向北面形成一个很大的湾渚,后注入海拉尔河。” 牙克石是呼伦贝尔大草原进入大兴安岭的关口,也是远东越过大兴安岭进入中国内地的必经之路。1901年筑东清铁路,俄国人在“扎敦毕拉雅克萨”设立火车站。应该是为了简便易读而省略了前半部分,只用了“雅克萨”称呼这个火车站,也应该是因为发音的问题,俄国人将“雅克萨”讹传音转为“牙克什(读shi)”为站名。东清铁路建成后,贪婪的俄国人和后来的日本人以此地为中心开始大量的掠夺森林资源,“林业经济”促进了牙克什的发展,牙克什逐渐成了这个地方的地名,“牙克什”也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牙克石”,沿用至今。 牙克石于1936年由索伦旗设“牙克石街”,相当于现在乡镇级;1945年10月,牙克石街从索伦旗划出,建街公署,直属呼伦贝尔自治政府管辖;1946年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街政府;1950年1月建立喜桂图旗人民政府(县级),牙克石改为镇建制,并成为旗政府所在地;1983年10月10日撤销喜桂图旗人民政府,在此基础上设立县级市,成为“牙克石市”。

 

米锡玲(2015-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