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旧时流传一句俗语,叫做“东昌作坊,书笔两行”。它说明,在东昌府所有手工业作坊中,书、笔制作业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东昌毛笔传统的制作技法世代相承,选材精良,工艺精细,经久耐用,行销全国各地,声誉远扬。
东昌毛笔是著名的地方特产,毛笔制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聊城商业志》记载,道光年间城镇毛笔作坊有30家,制笔工人千余,年产毛笔300万支。晚清到民初,见于志书和资料记载的毛笔店铺主要有余子尚、玉山堂、鲍乾元、魁元堂等。清代第一个状元,康熙皇帝的老师傅以渐进京会试,即选用东昌府上等毛笔。康熙皇帝曾用东昌府毛笔撰文赋诗,并为光岳楼题写"神光钟瑛"的匾额,足见东昌府毛笔在当时已享有盛名。
清末,东昌府制笔业始渐衰退,但年产量仍不下300万支,大小作坊30多个。时至民国,制笔业日渐凋零,大型作坊相继关闭,小型店号勉强维持,工人总数不过200人,产量约50万支。
创办于光绪年间的“天和永”笔铺,以毛笔品种全、质量优而远销南北数省,南京、上海销量最大。主人刘宪章、刘润章兄弟自幼以讨饭为生,少年时进笔庄学徒。刘宪章学“干作”,刘润章学“水盆”。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两人掌握了精巧的手艺,自立门户,于楼东大街路南开设笔铺。民国年间,该笔铺分为“天和永锦记”和“天和永润记”。据“天和永”后人回忆:“在家中经营时,记得在住宅南有个院子,七八间房屋当制笔作坊,工人十多名。”
东关大街的“万合堂”笔庄也创于清末,由罗敬文、罗敬武兄弟经营,前店铺,后作坊,自产自销,批零兼顾,聊城失陷时停业。民国后期罗敬武移双街重新开张,数年后又移南河涯。生产品种主要有狼毫小楷和羊毫大楷。由于做工精细,货真价实,经久耐用,罗敬武成为东昌制笔名师,解放初期生产的“中苏友好”和“前进”牌毛笔,畅销于省内外。
1954年,东昌府制笔业由个体经营转向合作经营,制作艺人从改进传统工艺,精选原料入手,提高产品质量,相继用苏杭产优质羊毛、兔毛和狼尾、简麻作出"极品精选长锋大楷"、"极品精制中楷羊毫"和"民主"、"和平"、"前进"、"胜利"等名牌大中小楷笔,被省外贸部门定名为"狼毫卷笔"出口。
东昌府所产毛笔,有200余种,大小不一。按规格区分,有毫长大到可写一米见方之字的"抓笔",小到可写蝇头小楷笔。按制作原料不同,可分为"羊毫"、"狼毫"、"兼毫"、"七紫一羊"等等,一应俱全。
东昌府毛笔,除少数纯羊毫楷笔外、基本上都是沿用三国时期"韦诞法"制作。经过大小72道工序,方为成品。具有外型美观,刚柔相济,富有弹性,吸墨性强,不掉毛,不散毛,"尖、齐、圆、健"等特点,是书画之佳品。1955年曾被评为全省同类产品第一名。著名书法家舒同、杨萱庭用东昌府毛笔书写了不少佳作。在我国优秀工业品中、东昌府毛笔已成为名牌产品,它不仅畅销国内,而且经青岛、上海、广州等口岸销往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
60年代末,随着人们书写工具的改变,毛笔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东昌府毛笔业逐渐解体。近年来,毛笔书法作为文艺百花园的一支奇葩得以复兴,毛笔的社会购买量颇有增长之势,曾从事毛笔制作业多年的老艺人,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聊城毛笔厂",将历史技艺留传后人,以求毛笔业的振兴和发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