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享受,不是华宅美食,而是与高人相晤。”在余秋雨先生的新书《何为文化》中看到这句话,为之一动。
在媒体上看到的余秋雨顶着很多很大的光环,然而对没有接触过他的人来说,那些都只是空洞的概念名词。直至小城遇秋雨,才真正领略到了这位大家的风范。
5月27日下午,余秋雨从昆明马不停蹄赶赴楠溪江。生于1946年,余秋雨依然轻盈挺拔,风趣活泼,如携春风。
他很随和。漂流上岸,有人提议与他合影,他脱口应答“好啊,来呀!”于是摆好姿态和众人一一合影。回头若与陌生脸孔相遇,他会主动问好,不管对谁,应声必答。
在下榻的耕读小院入口处下车,走在前方的余秋雨回头寻人时瞥见记者手里捧着的几本书,一眼认出“这是我的书”。晚餐前,在被引去楼上休息的前一刻,他好像想起了什么,转过身询问记者:“要不要给你签名。”让人受宠若惊。
然而当天余秋雨并没有显露出丝毫排斥或反感媒体的态度,反而让我们这群媒体人都感觉到了他的亲切友善。就在林小露部长接受记者们采访的时候,本是被引去用餐的余秋雨主动掉头走来,接受采访。在采访过程中,又再度展露出他的真诚和仁智。
他说,自己走遍了全世界,现在不走了,讲学也极少极少了,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思考。
他说,他不明白为什么媒体对诺贝尔奖这个话题这么感兴趣,对他们这些人来说,包括莫言本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话题。 “莫言是我们的好朋友”,莫言获奖后,他和莫言在厕所里拥抱。
他说,秋雨书院落在哪里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秋雨书院要做的几件事情:教书(带研究生、博士生)、选书(为不同的群体制定出最低限度的必读书目)、出书(出正版的书,不仅出自己的书,也要出别人的书)。
他最大的魅力在于,即便是批判亦不忘本真的感性和幽默。所以他在讲文化提升这么正经八百的课题时也会说出“重要感是提升生命的根本台阶”、“欣赏的目光是最好的营养”这样触动人心的美丽句子,也会带着不羁的诙谐为屡战屡败的宋代正名,“全世界都打不过(那个马背上的民族),为什么就要宋朝打得过。” 秋雨怡人,意犹未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