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东昌杂技

家乡区县: 聊城市东昌府

据文献记载,约在2500年前,中国的杂技艺术就已经形成,考古工作者通过对汉墓中的杂技陶俑考证证明,西汉时期,山东的杂技艺术已经相当繁荣了,聊城的杂技在中国杂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1年《中国文艺年鉴》称誉"聊城是中国杂技之乡"。
    早在汉末三国之际,杂技马戏就已在东昌府一带盛行。清末民初,古老的杂技艺术不仅得以保留下来,而且有所发展,影响最大的艺人是李半仙和张大辫。相传,李半仙表演的《九连环》、《仙人摘豆》,于围满观众的方寸之地,众目睽睽之下,千变万化不露破绽。张大辫精通戏法,善演气功,头扎一大辫,辫梢系桶水,水桶拎起,疾似流星,堪称一绝。新中国成立后,东昌府的杂技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1959年3月,山东省首届杂技马戏汇报演出在聊城东昌府区开幕,来自京、津、皖、闽、粤、浙等省市的300余人,济济一堂,切磋技艺。参加会演的20多个团体中,聊城占二分之一。这是建国后杂技界的第一次盛会,对于推动全国杂技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昌府区杂技艺术不仅风格朴实、英武、粗犷、富有地方特色饮誉艺坛,而且为繁荣中国的杂技艺术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聊城籍杂技演员,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在国际大赛中,聊城籍杂技演员也是身手不凡,频频获奖。
    1984年12月《跳板凳》代表国家赴摩纳哥参加国际马戏杂技节,以浓厚的民族特色、高难新颖的技巧和完美的艺术形象,荣获了第十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杂技节的最高奖--"金小丑"奖,1986年12月,在美国举行第20届世界杂技锦标赛中,孟燕又荣获"英航杯"奖,为祖国争得了崇高的荣誉。被列入国务院"蒲公英"计划的山东省聊城市少儿杂技培训基地,是我国唯一的一处全国杂技培训基地,它必将为弘扬和发展祖国的杂技事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赵雪麟(2015-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