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填垟村周氏祭祖活动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在抗日、文化大革命期间,祭祖活动曾经被迫停了近四十年。约在1982年后,村里又重新开始祭祖活动。而每当谷雨时节,县内三十几个村及外地乐清、黄岩的周氏后裔都会特地赶来参加祭祀,场面十分热闹。
到达填垟村宗祠的时候,已是八点十分左右。车刚驶入村口的时候,看不到几个男女老少,开到宗祠前时,才发现狭窄的小道上挤满了车辆和人群。而宗祠内,人声鼎沸,人群密集站在周氏先祖祠堂前,祭祀品早已摆放整齐。
祭祀先祖的祀品十分讲究,放置在周氏先祖最前面的祭祀品为肉、豆腐、豆芽、(食更)饭、米酒,数量或五样,或九样,意为五谷丰登。而每个祀品都蕴涵深意,如豆芽,或替代的笋,寓意子孙节节高。在其之后摆上的是意为“四季八节”、“三牲福礼”等祭祀品,前者意为代表每个季节的祀品,摆放了花生、松糕、瓯柑、状元糕等;后者是指猪肺、猪头、猪心等祭祀品,且祭祀品都被插上了筷子,摆放上了刀,以供先人享食。
随着祭司一声“正门放火”,鞭炮四起,预示着祭祀仪式正式开始。约500多位周氏后裔驻足在周氏先祖画像前,由周氏族长及几位其他村落周氏后裔,代表整个周氏后人祭拜周氏先祖,后由现任周氏族长宣读祭文,场面十分庄重。之后,各个村落的每个代表为表对祖先尊敬,均头戴黑色礼帽(也称爵士帽),胸前系成红花装,斜挂身上。他们首先对其身进行除尘,据传,以前是让祭拜者跨过火盆,意为焚香沐浴,达到净身,而如今只是象征意义地两手在空脸盆上搓洗即可。而后,在祭司的指导下,祭拜者从右至左,绕着放置祭祀品桌椅,三步九叩,以示对先人的尊敬。村落的代表也不乏是常年在外的经商者,在祭祀过程中,因不熟悉礼仪过程,姿势有些别扭,令人忍俊不禁。宗祠仪式结束之后,周氏后裔到山上祭祀祖先坟墓,清除杂草,放上鲜花等祭祀品。
徐氏祭祖实录
今年农历三月十一,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谷雨节。这一天,天刚蒙蒙亮,岩坦镇东岙村徐华东早早起了床,屋里屋外张罗个不停。
“今天是老徐家祭奠先祖的节日,等一下温州一带各县的徐氏后裔都会赶到屿北村里祭拜先祖。”想着即将举行的祭祖大场面,徐华东显得有些激动。
距离徐华东家仅800米的屿北村,一大早就人流不断,黄岩、瑞安、乐清、平阳、苍南等徐氏裔孙代表,以及全县各地的徐氏后裔等500余人,聚集屿北古村。
屿北徐氏荷花坟前的祭祖物品一应俱全:墓圹前东南西北各设八仙桌一张,桌上设立太祖之神位。神位高桌前摆碟四只,碟中分别放龙眼、枣、梨、苹果等果品。又设古脚(酌)杯三个,杯中放有少量酒。高桌前边还另备小茶盆两枚:一枚摆三小碗蔬菜,另一枚摆三碗饭,中间设有小香炉一只。墓圹正中间另设八仙桌两张,摆着猪头、年糕、馍糍、糖果等牲礼。
上午9时,祭祖活动正式开始。徐氏荷花坟前,一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500名徐氏裔孙驻足在祖先墓前,由族中德高望重者宣读赞礼词,由主祭裔孙进堂正冠、肃带后叩首跪拜,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
徐氏裔孙有着自己特独的祭拜方式,就是在墓园里朝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一一祭拜。据说,这种将五方徐氏先祖神位迎来集中在一起祭拜的传统,是由北宋屿北徐氏六世祖倡导议定,流传至今的。
祭拜后,由徐氏族长公宣读屿北荷花坟祭文: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二○一三年,岁次癸巳,三月十一日谷雨佳节望祭之日,徐氏汤岙裔孙合众等,谨以清酒香帛牲礼庶馐之仪,致祭于先太祖考妣之墓前,词曰:环山叠叠,龙脉奔腾。荷花之地,徐姓祖坟。枫林本固,东海源深。代代裔孙,丁财秀盛。六十辈分,赫赫有名。人才辈出……孝思不匮,念祖情殷。爰具薄仪,祭扫茔坟。谨陈溪藻,肃荐山芹。墓前拜跪,聊表微忱。神其不昧,来格来歆。伏以尚飨。
祭祖风俗在民间相沿数千年,是一种具有深刻意义的古老传统,同时也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的士大夫无论任什么级别的官员,父母去世,都要停职回家守孝三年二十五个月,称为“居家读礼”。
永嘉学派学者注重研究经史,特别是对《礼》的研究,在楠溪古村落中遗存深厚的礼仪文化。北宋温州“皇祐三先生”之一的丁昌期“岁时祭享,一循古礼,时多法之。”元丰九先生之一的周行己著有《礼记讲义》,南宋枫林三世祖徐自明也有研究《礼记》的学术著作《礼记说》一书。
永嘉枫林徐氏一门是一个延续了九百年的名门望族,据《徐氏宗谱》记载:徐氏始祖世居福建福州长溪葛洪山,五代时避闽主王曦乱,迁居永嘉仙居乡屿北村。在公元1106年,七世祖公仪(俞樱儿子)入赘到枫林柯门,柯氏因遭火灾,家道中落。徐公仪夫妇在枫林崇尚公德,广积产业,以诗书礼义传家,代代生息繁衍,逐渐成为枫林一大户人家。
几十年后,屿北徐氏第六世祖俞樱回到屿北故里,发现祖屋已经倒塌,祖父的棺材掩埋在瓦砾堆中,于是因地制宜,挑来泥土,垒起一座坟墓,即为如今的徐氏荷花坟。清明节,居住各地的子孙约定,先祭扫当地的亲人坟墓。到谷雨节,再到屿北祭拜祖坟。
宋末,屿北缙云县丞徐文昌嫁女于温州路学宾汪宝翁,徐、汪结为秦晋谊族。宝翁子天佑再娶屿北徐中四公之女,元延祐七年(1320)迁居屿北,即为屿北汪氏始祖。明成化间(1465—1487),屿北徐永四公嫁女溪口戴如言,其后当地徐氏逐渐衰落,遂为汪氏族居之地。
据了解,徐氏祖先长眠于屿北荷花坟园里已有900多年,至今墓地碑文仍保存完好。永嘉徐氏一门经几百年的迁徙流转,已遍布全国各地定居繁衍。然而,乡音已改,先祖难舍。明代的徐氏《族范》中就有“慎祭祀”、“勤耕读”等内容。
徐氏家族千百年来在永嘉屿北、枫林等地繁衍生息开枝散叶,如今已传至第38代人。每年的谷雨时节,各地徐氏宗人都会到屿北村举办祭祖活动,传承“百善孝为先”的中华美德。
然而,当代经历十年文化浩劫,墓祭难承,传统仪式几乎失传。直至2004年谷雨,徐氏后裔商议恢复传统墓祭仪式,并于2006年谷雨节这天,浙南闽北徐氏后裔代表300余人,以及屿北、霞山汪氏和包岙陈氏姻族等代表,举行文革以后的第一次四面祭祀仪式。并决定今后每年的祭祀费用,由徐氏宗族各个支派轮流做东。
祭祖活动结束后,荷花坟园久久不愿散去的徐氏裔孙,仍在先祖墓前默默地敬仰、祈祷。此刻,红彤彤不断摇曳的烛光,映射着他们幸福的脸庞,心中默念着下一年的生计,老祖宗会给他们带来好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