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秧歌

家乡区县: 山西省武乡县

      武乡秧歌流行于山西晋东南地区襄垣、武乡、沁县、屯留及晋东南其他一些地方的戏曲剧种。清末已流行。在发展中受梆子剧种影响,唱腔分慢板、快板、数板。行当比较齐全。传统剧目有《土地堂》等。抗日战争时期,成立“武乡光明剧团”,揭露奸伪丑态,激励反抗精神,很受群众欢迎。    

      武乡秧歌源起无文字记载,据相传唱词考证,约于明末清初由夯歌演变而成。清咸丰年间(1931~1861),艺人田维等组织自乐班、同乐会等半职业秧歌班社,将《刘芳舍子》、《小姑不贤》、《摘豆角》、《闹洞房》等目搬上舞台,成为地方戏曲剧种。光绪十五年(1889)武乡上合、下合、北漳、监漳、陌峪等18个村的自乐班与襄垣县上良村艺人王福锁集襄垣西营、城底、上良、下良、白杨岭、韩唐、店上、源头、果沟,组成第一个秧歌职业班社,称为“十八村秧歌班”,排演大型蟒靠戏《河灯会》、《富贵图》等,于是出现了在同一出大戏中“官唱梆子,民唱秧歌;花脸(不包括小花脸)唱梆子,生旦唱秧歌”的秧歌与上党梆子交错演唱的形式。

      民国初班社林立,秧歌大兴。较有名的班社是武乡的鸣凤班、鸣胜班、永乐义、庆荣班、元落义和襄垣县公款局出钱,豪绅经营的官秧歌改良班、天义班、三元班、天成班、富乐意、悦意班及屯留的安乐现、长子的安乐义等。

      武乡秧歌有传统剧目130多个。襄垣官办的改良班曾试探排演过《戒烟》(指戒鸦片烟)、《禁赌》、《吸金丹》、《一元钱》、《夜爱镜》等时装戏。在此期间,第一代女演员李雪娥、路小梅母女登上秧歌舞台。

      民国27年(1938),襄垣送返村组织抗日农村剧团,演唱秧歌。次年,襄垣县吸收一批青年学生学唱秧歌,组建起抗日救亡宣传队,不久改称抗战剧团。 民国29年,襄垣抗日救亡宣传队与抗日农村剧团合并为群众剧团,民国33年改名为农业剧团,1946年调晋冀鲁豫边区,同年又改名为太行人民剧团,民国37年与调归太行行署直接领导的原武乡光明剧团合并为太行文艺工作团。 在此期间,八路军129师385旅成立前哨剧团,武乡县成立光明剧团,太岳区的襄漳县成立第二分团,屯留县成立群众剧团、襄垣剧团,沁县成立漳河剧团等,先后编写演出《换脑筋》、《打蟠龙》、《三更放哨》、《天灾人祸》、《糠莱夫妻》、《李有才板话》、《年除》、《改变旧作风》、《小二黑结婚》、《打春桃》、《李来成家庭》、《万象楼》等现代戏,以及《邺宫图》、《韩玉娘》、《王佐断臂》、《报父仇》、《逼上梁山》等古装剧。

      民国33年(1944),武乡光明剧团因编演《改变旧作风》、《义务看护队》,被太行文联授予题为“突飞猛进”的锦旗。解放后当地人民将这一传统保留下来,作为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必备节目。

小鑫子其实是小狐狸(2015-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