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坝场镇位于贵州省思南县东南面,毗邻天桥乡、兴隆乡、邵家桥镇、塘头镇,与印江、石阡县接壤。境内平均海拔在680米至700米之间。最高峰獐子岩海拔1481米,最低处龙底江出境处马腊子海拔390米,镇政府驻地海拔558米。属典型的山地面貌,喀斯特特征极为明显,出露岩层主要为碳酸盐岩类。
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1公里,全镇地处东经108°15′—108°27′,北纬27°38′—270°47′,总面积17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828亩,其中田15600亩;辖2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61个村民组;森林总面积97272亩,2003年冬实施退耕还林12480亩,森林覆盖率41.67%,居全县第一位;2004年末总户数6832户,总人口2737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67人,少数民族人口13650人,占全镇总人口50%。
大坝场镇
此处地势平坦,系山间大坝,明代已为重要集市,故名“大坝场”。
明代以来,大坝场辖区先后属思州宣慰司、思南宣慰司、思南府及思南县辖地。
民国3年废府设县,大坝场属思南县东南区;民国19年,省调整区划,思南划为9个区,大坝场属第七区;民国25年调整为5个区,大坝场属于第五区,辖7个联保,45个保;民国26年调整保甲,辖7个联保、33个保;民国31年废联保设乡镇,大坝场为四维乡,直沿袭到解放
1949年12月,思南划分为6个军事督导区,大坝场属第五军事督导区,辖四维、六合、沿绕3个乡。1950年2月1日,思南县设7个区19个乡镇,大坝场为第七区,同年10月,区人民政府改为区公所,同时将沿绕乡划为第六区。1955年7月,第七区正式命名为大坝场区,区公所驻地设在大坝场街上。1956年,全区调整为11个乡,即大坝、德浩、天桥、兴隆、大岩、枣桐、大兴、大溪、天坪、潘溪、梧桐;
1962年撤销各管设理区恢复为区公所,设枣桐、大兴、天桥、梧桐、兴隆、大坝等6个公社管理委员会。1963年2月,又建为11个人民公社。1971年撤销潘溪公社并入梧桐公社,撤销天坪公社并入兴隆公社和德浩公社。1984年社改乡,建立大坝、官寨、天桥、梧桐、德浩、兴隆场、大岩、青杠园、桐梓园等9个乡。
1992年10月,撤区建镇并乡,原兴隆场乡、大岩乡、德洁乡的合心及红岩两村合并为兴隆乡,由原来天桥乡、梧桐乡的湾里、长田、梧桐、干溪、老木林、张家寨、国庆等7个村和官寨乡的南山、梅子堡等2个村合并为天桥乡,梧桐乡的另6个村,有5个村并入邵家桥镇,有1个村即明星村并入大坝场镇。大坝场镇即是由大坝乡、青杠园乡、桐梓园乡、官寨乡的7个村、德浩乡的猴子圈村、杨家寨村、小德浩村和梧桐乡的明星村合并而成,辖2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16个村民小组。
2007年1月,撤并村组,合并为大坝、龙江、官寨、筑山、明星、尧上、桐梓园、光明、青杠元、红联等10个行政村,122个村民小组。
2011年月,又撤并村组,合并为现在的22个行政村1个社区,144个村民小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