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来自东方的移民潮 时间:明末清初
在中国历史上,史载有“屠蜀”之说。“屠蜀”是指中国明末清初之际四川人口的骤减现象,战乱是重要原因。古谚有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可能是1639年—1644年之间由当时的民变领袖张献忠所为,矣有可能是入关之后的满清军队。川人死亡过半;另外天灾也有,造成死亡的因素还有大旱、大饥、大疫,史载“大旱大饥大疫,人自相食,存者万分之一”。这个时期,官府以“湖广填四川”来解决四川人口的缺口。
当时川中百姓被屠杀一空。据《明会要》卷五十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四川有“户二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就陡减至“一万八千零九十丁”。一些四川县志上的户口记载也可以说明,如民国《温江县志》卷一记载:温江县在张献忠死去十三年后仅存三十二户。经过这一次劫难,可以说如今没有几个四川人是土生土长的。当时的民谚说:“岁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红”,“流流贼,贼流流,上界差他斩人头。若有一人斩不尽,行瘟使者在后头。”平民被杀完了,张献忠就派心腹去士兵中间窃听,士兵偶有怨言,就会全家被杀。
“湖广填四川”为湖广地区留下人口空白。在当时官府逼迫和经济文化发展要求下,“江西填湖广”成为必然之举。
远在北宋时期,江西人口曾居各省之首,经济开发在南方属于先进地区。及至明代,虽然江西人口较浙江稍逊一筹,居全国十三布政司的第二位,但每年所纳税粮有时甚至要超过浙江。不过,从总体趋势上看,当时东南沿江、沿海区域经济已日趋多元化,相形之下,地处内地的江西,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注定了其发展水平将日趋下风,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准也只能是每况愈下。于是,人们便把眼光转向省外寻求发展。外出商贾负贩、打工挣钱的江西人,有南、西两个流向最为便捷。一些江西人在秋收结束后,大都越过梅岭南下到广东打工。而元末明初连年的战祸和兵燹,使湖广地区大部分田园荒芜,庐舍成为废墟,原有居民大量流亡。更多的江西人则是向西挺进,进入两湖地区,从而助推了“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浪潮。一时间,江西各地从长江上西行的移民船只一艘接着一艘,陆路上拖家带口的单身移民也络绎不绝。
“湖广”是古代省一级政区的名称,在元代包括今湖南、广西、海南全省区以及广东、湖北、贵州的一部分。到明代则变化为基本上辖有今湖南、湖北两省。清代将湖广分为湖南、湖北两省后,“湖广”的名称仍在使用,把两省总督叫作湖广总督,只是不再是一级政区的名称。民谚中所说的湖广,其范围是指明清时期的辖区。与这句民谚相伴的还有许多生动的传说。比如:不少湖南、湖北人(尤其在乡村)称自己是“江西种”,并说凡江西人后裔其小脚指的指甲多一块。又如,两湖一些地方把上厕所称为“解手”。当地人解释说,因为其祖先是被捆绑着用船押运来的,途中要方便时,须先呼押送官兵解开手上的绳索,于是“解手”便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一直沿袭至今。
据考证,刘、李、丁、田、傅、袁等大姓都是从江西一带迁徙过来的,但迁入的时间有先有后,祖籍也各有不同。如据石首《傅氏家谱》记载,石首傅氏祖籍江西新余市,其祖脉源自清灵公。傅清灵育有三子,分别是岩孙、鼎孙、承孙三兄弟。“江西填湖广”时期,傅清灵之二子傅鼎孙宦游至湖北石首,受官府赏识任石首教谕(主管教育的行政官员),居所在绣林山石坛(遗址在今石首一中校园内)。后来傅鼎孙家业渐渐殷富,于是接父母及兄弟定居于石首绣林。后傅岩孙因做生意又迁往监利,傅承孙因做官而迁居华容,且两人各在当地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监利傅氏与华容傅氏。由此观之,傅鼎孙是为石首傅氏之祖。
从大流域看,长江中下游的江、浙、皖、赣约占移民总数的90%。也就是说,长江流域内有—个由东向西的移民趋势,而且是两湖移民来源的主要特征。在这90%中,江西移民又占90%。据推算,两湖人口中有60—70%是江西移民的后代。“居楚之家,多豫章(指江西)籍”。所以,民间以“江西”来代称移民的来源,确实是再恰当不过了。一个“填”字表现得是那么生动形象。江西移民主要出自今南昌、丰城、九江、德安、景德镇、乐平、鄱阳、余干、吉安、泰和等市县,也就是明清时期的饶州、南昌、吉安、九江四府。赣北多于赣南。从流域看,开发早、经济文化发达的赣江中下游迁出人口最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