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于1925年的温州四中,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和优良校风的历史名校。校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九山湖畔,校门口有座民国建筑风格的八角亭,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老的建筑见证了学校的百年沧桑。校园外的湖畔绿化长廊与富有岁月积淀的幽静校园,交相辉映,相互借景,浓郁了百年名校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
其实,温州四中校名是新中国成立后才改为现名的,创办之始为瓯海公学(1942年改名瓯海中学),创办人为谷寅侯。他是旧社会过来的人士,但他思想开明,忠诚教育事业,政府仍委任他为校长,直至“文革”。这样的校长,在温州的学校中也是凤毛麟角,不可多见,令人高山仰止。
谷寅侯,又名旸,1894年11月出生在梧田东垟一个开酱园的富商家庭。年幼聪明,喜欢读书,私塾启蒙后,考上由英国教会主办的温州艺文学堂。“五四”运动爆发时,他参加由北京返温的郑振铎等创办的永嘉新学会,并在郑振铎的领导下在华盖山资福寺出版 《救国演讲周刊》 和《新学报》,唤起民众,提倡科学,促进民主。艺文学堂毕业后,由教会送他进南京金陵大学学习化学专业(今南京大学)。因父病辍学返乡,被聘为艺文学堂教师。他还是由梅冷生牵头、温州诗人词人参加的“慎社”成员。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温州艺文学堂学生集会声援“五卅”运动,受到校方粗暴压制。谷寅侯等坚决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并倡议自我办学,夺回教权,得到爱国师生的赞同。他们选定蛟翔巷九山仁济庙(俗称平水王殿)为校舍(今温四中校内),取名瓯海公学,推谷寅侯为校长。
1927年1月,北伐军光复温州,艺文学堂校长蔡博敏等英国人离开温州,瓯海公学接管了艺文校舍。后因上海发生“4·12”反革命政变,温州当局派军警包围学校。谷寅侯因掩护进步学生为当局所猜忌,被迫辞职,重返金陵大学复学。
翌年,谷寅侯大学毕业回乡,时艺文学堂校长蔡博敏重返温州,索讨校舍归还,瓯海公学迁回原址,再度推选他出任校长。任职期间,他发动社会劝募举债,复兴学校,再次赢得声誉。3年期满后,他谦逊让贤,继续以普通教师身份在校任教。在此期间,他协助校长朱然黎赴沪募捐,增建了教学大楼。
1941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虐温州,瓯海公学迁校至山区办学。
1942年春,谷寅侯第三次出任校长,并将学校改名为瓯海中学,招收高中学生。
1946年,谷寅侯因支持学生爱国运动,为地方当局免职。
1948年,国民党政府行将崩溃,温州教育事业危机四伏,谷寅侯第四次出任校长,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56年秋,私立瓯海中学改为公立,更名为温州市第四中学,谷寅侯继续任校长。他成为省政协委员,参加了民盟。长期以来,他孤身一人居住在学校的八角亭内。
“文革”中,谷寅侯遭受迫害,离开学校,住在大女儿家养老。
1975年12月,谷寅侯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81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