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椎牛祭

家乡区县: 湖南省凤凰县

湖南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六十五:湘西苗族椎牛祭

湘西苗族椎牛祭

湘西苗族称椎牛为“拢尼”,即“吃牛”之意。它是苗族最大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和民间口碑资料证实,它产生于苗族远古的渔猎文化时期,并迅速地在本民族中传扬开来。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居住在我国境内的各苗族支系几乎都存有这一习俗,尤其是我州苗族的椎牛习俗保留得最为完整和内容更为丰富。

椎牛一般历时四天三夜。其目的一是为了解除重病,二是求子。主要程序有许愿、买牛、开门、敬家先、享客、摆古、赎名赎利、喂牛水、椎牛、散客等。时间多是选定在秋后举行。在夜以继日的祭祀活动中,苗巫扮演了沟通人神的特殊角色,且歌且吟且舞,使得祭祀场面显得分外神秘而又活跃。尤其是他所吟诵的巫辞,长达近万行。其中含苗族的

创世纪神话、民族的形成与迁徙、苗族的伦理道德观念、生产和生活习俗等丰富的内容,这部分巫辞长约5千余行,实是一部苗族的“史诗”。其实,苗族椎牛的全过程并不限于巫师的“独角戏”,更为喧声夺彩的还在于广大苗胞的参与:凡前往作客的苗胞皆盛装艳服,展示了苗族服饰的风彩;在椎牛祭的迎客、摆古、接龙、送客等仪式中,都贯穿了

苗家以歌为言、以歌为情、以歌为媒的优良传统习俗,显示了苗家热情好客、开朗向上的精神品格;尤其是在最后一天的当晚,苗族举行了盛大的“跳鼓脏”表演。

苗族椎牛祭在历史上促进了苗族内部的团结,是苗族合族共济的沾合剂之一。苗族人民还利用椎牛之机,展开了一场又一场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斗争,推进了苗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苗族椎牛祭还有着重大的现实价值和科学价值:它源远流长,是我国以致于全人类远古祭祀活动的一块珍贵的“活化石”;它内容丰富,是苗族古代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思想性强,是苗族开展民族优良传统教育的极好课堂;它场面宏大、文化活动形式多样,是苗族聚会欢庆的重大节日。因此,对之大有保护和传承的必要。

老舍(2015-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