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老人们说,原先这里地势底下,芦苇丛生,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荒洲地。后来,这里得到了发迹,说起来还得亏一对青年夫妇的奇遇哩。
相传有一对以捕鱼为生的青年夫妇,男名汪实,女名李淑。就象他们的名字那样,男的忠诚老实,女的贤慧善良。结婚二年,生下一女,俩口子爱如珍宝。夫妻俩每天把女儿放在船仓里,驾着小船,撒着渔网,唱着渔歌,逗得女儿"哇哇"地唱。虽是风里浪里,十分辛苦,夫妻俩也感到幸福、快乐。也是命中该有劫难,老天爷连续三天三夜的狂风暴雨,洪水陡发,家乡一片汪洋。在与风浪搏斗求生之时,洪水吞没了他俩心爱的女儿!夫妻俩呼天号地,悲痛欲绝,在乡亲们百般劝慰下,才含着泪水,离开这个夺走女儿的地方。为求生计,人们都纷纷投亲靠友而去,而只有这对夫妇却逆江北上。
一天,夫妻俩来到藕池河上,见河南边有一个水口,岸上是一大片洲滩,便停船上岸。他俩觉得这里可以栖身捕鱼,就在水口北端选了个较高的地方,结了个草棚,开始了撒网捕鱼的生涯。但这里的鱼并不多,俩人早出晚归,捕的鱼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有天傍晚,俩人正待吃晚饭,只见有一人驾一小船,向他们的水口靠拢。这人刚想上岸,突然脚下一滑,落入水中。见此情景,夫妻俩顾不得吃饭,慌忙跑到水口,将这人救了上来,扶进屋里,为他换上干衣,又端来开水给他喝下暖身。不想,这人不但没有谢意,反而极不耐烦地说"算了,都快饿死了,我要吃饭,快点!"夫妻 俩只当这人饿得慌,并不计较,赶紧把自己的饭菜热了端上。这人端起饭碗,一顿狼吞虎咽,一会就把饭菜吃了个精光。吃完又说: "快点烧水来,我要洗脚I"妻子又赶忙烧水,洗完脚,那人又说他有风湿病,睡不得地下铺。夫妻俩心想,业已如此,就做个全人情,叫这人睡在了自家的床上,夫妻俩人却弄了捆杂草,铺在地上当被盖,一夜无话。 第二天清晨,夫妻俩一觉醒来,不见了那床上的客人。他俩出了草棚,见那人正在水口边净手洗脸,洗毕,也不打声招呼,便登上他的小船,边摇边唱起渔歌来:
江湖称我为渔仙 四海云游访大贤
鱼跃浅滩一夜里 回笼能开新洞天
那人反复唱着。妻子听着那悠扬的渔歌,揣摩着歌中的意思。一句"鱼跃浅滩一夜里",使她眼睛一亮,抬头向那浅滩望去。她似乎看到了什么,拉着丈夫,顺着水口,向那浅滩处跑去。只见浅水上面,一排排、一窝窝插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竹竿。夫妻俩感到好奇,便淌水来到竹竿边,见有一笼子般的麻网,像阵势一般回回弯弯的挂在竹竿上,好多鱼儿在网笼内活蹦乱跳,可就是游不出去。 这时,夫妻俩恍然大悟,知道那人原是业内高人,是自己的一腔真诚感动了他,才把这个捕鱼新法传授了下来。夫妻俩朝着远去的人影脆地拜谢。于是,俩人赶紧找来竹子,学着样子,又织了一套笼网,照样插放在水里,果然,用这法儿捕的鱼又多、又大、又省力。夫妻俩又为这捕鱼新法取了个神奇的名字一一迷魂阵。
打这起,夫妻俩在浅水上"布阵”,在深水里撒网,每天回报丰厚,日子渐渐好了起来。
为了让人们都能过上好日子,夫妻俩开始向外传授技术。他俩把很多想学捕鱼的人都吸引到了这里。不久,这里人丁兴旺、植 业发达。又有从外地来的兄弟俩,很会编芦席,见这里人多,又有充足的芦苇,想在此收徒传艺,得到夫妻俩的热情帮助,同样也吸引很多青壮年来这里学艺编席。一花引来百花开,来的人多了,开始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于是,这块沉寂的土地,终于沸腾了起来。
人们饮水思源,把这里的发展归功于那对夫妇,一有空闲,大家都喜欢往俩夫妇那儿跑。因这对夫妇住在与北口(藕池镇)相对 的南口处,人们在约伴时,都习惯地说"走,到南口去!"于是,南口一名就这样传开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