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荆轲塔与五塔阵燕山

家乡区县: 保定市易县

荆轲塔与五塔镇燕山

    在易县城南,北易水河南岸,自东南部平原向西南群山依次呈弧形排列着五座古塔,这就是:燕子塔、镇灵塔、黑塔、白塔和荆轲塔,此五塔建筑风格各异,犹如五尊巨像屹立于易水河畔,俯视州城,史称“五塔镇燕山”。围绕五塔,还流传着许多轻生重义的动人传说,其中以荆轲塔最为闻名。

    荆轲塔,又称圣塔院塔。坐落于县城西南两千米处的荆轲山上,为纪念古义士荆轲所建,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辽乾统三年(公元1103年),历经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乾隆年间及解放后的1985年、1986年多次修葺。现塔高24米,8角13层,砖石结构,下有莲花仰托,上有舍利子封顶。荆轲塔每层8角均悬风铃,经风吹动,清脆悦耳,音传四野。 两千年前,秦兵吞韩灭赵危及燕国时,侠士荆轲挺身而出,去咸阳刺杀秦王。荆轲准备就绪之后,带着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人头,由秦舞阳作副使,准备出使秦国。太子丹及众宾客,都穿着白色衣裳,戴着白色帽子送至易水河畔。太子丹为荆轲设宴饯行,高渐离也携酒肉赶来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声音甚为哀惨。太子丹与众宾客无不涕泣,有如临丧。荆轲仰面嘘气,直冲霄汉,顿时化作一道白虹贯于日,见者都大惊失色。荆轲的眼睛瞪出了血,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了起来,史作“怒发冲冠”。荆轲又喝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其声激烈而雄壮,送行者个个亢奋如临大敌。太子丹斟一杯酒,跪着献给荆轲,荆轲一饮而尽,牵秦舞阳之臂,腾越上车,挥鞭疾驰,连头也不回,直奔咸阳而去。易水河畔有一村名为白虹,即由“白虹贯日”而来。 荆轲见到秦王,献上樊於期的人头,秦王听说樊於期已诛,大喜,设九宾之礼,接见荆轲,荆轲献上督亢地图,秦王执一端展图,最后卷在图中的匕首露了出来。荆轲一手把住秦王衣袖,一手执匕首,正要逼秦王立誓罢兵,突然袖子撕裂,秦王得以脱身,荆轲以匕首向秦王掷去,从秦王耳边而过,直刺入铜柱之上,火光迸裂。荆轲倚柱历数秦王无道,妄图吞并六国的野心,话没说完,数名武士上前,杀死了荆轲。秦舞阳同时被杀。荆轲虽壮志未酬,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和义举却被千古传扬,易水的清流、秋风和涛声也为后人反复吟唱,游人至此无不“闻易水之秋声,发思古之幽情”。 燕太子丹知道荆轲有去无回,便收其衣冠在易水河畔造土山假冢埋入,故为荆轲衣冠冢,后人于其上修塔,相传为纪念荆轲所建,称为荆轲塔。真正的荆轲墓在陕西咸阳市,此墓也是后人为纪念他而修建的,不一定有荆轲的遗骨。咸阳荆轲墓有一副楹联:“身入狼邦,壮士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

  ” 燕子塔,即观音禅寺塔。位于高陌乡燕子村西,相传为纪念燕太子丹而建,称燕子塔。砖结构高16.5米,8角13层。密檐式塔基,为束腰形,始建于辽代,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重修。

    镇陵塔,又名血山塔,位于易县城南血山村东山上,为纪念樊於期所建。樊於期原是秦国将领,因战败投奔燕国,为秦王所痛恨。荆轲刺杀秦王,必挟樊於期首级,以取得秦王信任。于是,樊於期自刎而死,献头颅于荆轲,其献首处成为樊馆。樊於期死后,在樊馆附近,乡民逐渐聚居成村,因山上有红土,传说那是樊於期的鲜血所染,遂取名“血山”。元代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当地绅民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镇灵塔,来纪念樊於期。塔现残高7米,3层方形,砖石结构,造型奇特。3层代表“天、地、人”三才,四方无顶,象征樊於期遗体有四肢而无头颅。

   黑白二塔,始建于元代,明代重修。黑塔高13米,相传为纪念羊角哀所建;白塔高15米,为纪念左伯桃所建。1996年,因雨水大,黑塔自然倒塌,现尚未修复。围绕黑白二塔,还流传着一个千古传颂的感人故事。燕国名士左伯桃,乃饱学之士,听说楚王礼贤下士,前往投奔,路遇羊角哀,羊角哀也是博学之才,二人相见恨晚,于是结为兄弟,一同投奔楚国。时值隆冬,连日风雪,二人衣薄粮少,于深山旷谷间,举步维艰。几天后,干粮即将用尽,左伯桃感到体力难支,他对羊角哀说:与其二人同死,不如一人求生,如把我的衣服和粮食同给贤弟,以御饥寒或许可以延长数日,以到达楚国。羊角哀坚决反对,强挽左伯桃上路,然而风雪更紧,左伯桃见路旁有一枯桑,自己进入洞中解衣推食于羊角哀,角哀大惊,强行为左伯桃穿衣,左伯桃抵死不肯,只挥手令羊角哀快去,一会儿气息已绝。羊角哀悲痛欲绝,泣拜而去。楚王知道羊角哀的贤名,当即拜为上大夫。相传,后来羊角哀梦见左伯桃诉说被墓邻滋扰,不得安息,醒来后立即拔剑自刎,急赴九泉去护卫友人。后世遂称友谊深厚者为“羊左”,“羊左之交”成为教化民风,褒扬忠义的典范。

田雨佳(2015-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