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 荆 关
紫荆关,位于易县城西40公里的紫荆岭上,始建于战国时期,至明万历年形成规模。关城用花岗岩建成,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九门九关石头城,是我国长城的精华部分。 紫荆关作为一个重要关口,历史非常悠久,秦、汉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宋、金称金坡关,元代以后称紫荆关。此关与居庸关、倒马关合称为“内三关”,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这里依山傍水,地势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关城东为万仞山,千峰耸立,峭壁悬崖;城西为犀牛山,蜿蜒向西,与盘石口相接;城北为拒马河,谷宽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黄土岭,千山万壑,层峦叠嶂,紫荆关就建在这依山傍水、两峰相夹的盆地之内,古人对其作用和军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盘道之险,北负拒马之渊,近以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踞于中,群险庇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它还是进入太行山的要口之一,是“太行八陉”的第七陉,称为“蒲阴陉”,历史上一直是抵御北方各民族南侵的门户和通往塞外的咽喉,重要的地理位臵。使其素有“ 畿南第一雄关”之美称。 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攻打居庸关,因金兵凭险据守,久攻不下,便抽出兵力南下,一举攻下紫荆关,在易县境内的五回岭大败金兵,然后攻取涿、易二州,又由长城内侧向外反攻居庸关,内外夹击,居庸关被攻破。紫荆关在捍卫京城上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由此可见一斑。这样的战例还能举出若干。因此,历代皇朝对紫荆关都非常重视,清康熙皇帝就两次驻跸紫荆关,并题有“天子阅武处”石碑。 紫荆关不仅地势险要,而且风光优美。关城建在紫荆岭上,每逢夏季,气候凉爽,景色宜人,满山遍野长满紫荆,花香随风四溢,蜂蝶嬉闹飞舞,令人流连忘返,“荆关紫气”因而成为西陵八景之一。这里的荆花蜜花香浓郁,清新芬芳,乃蜜中之上品。又有拒马河由西向东流经全境,与雄伟的紫荆关构成完美的生态文化旅游景观。有诗云“高山雄睥睨,危登似旋螺。楼眺蜚狐塞,门横拒马河。春风花觉少,暮雨雁恒多。日落烟礅里,牛羊下碧阿。”
紫荆关长城在易县境内长约21千米,分为关城、东线城墙、西线城墙和沿长城建的四个小城堡四部分。现在仍有几处保存完好的遗迹,可供游人登临访古。关城,面积约3平方千米,现存城墙1.2万米左右,三座城门、三座水门、两座敌楼。北门,即“河山带砺”门,保存较好,门额两重,上题“河山带砺”,下题“紫荆关”,因北临拒马河,故北门东开。东门(位于东城的南墙,所以习惯称此门为东门),又称三重门,位于两山之间,门额题“紫塞金城”四个大字,此门是通往内城的门户,为便于隐蔽作战,此门向西开。南门(位于西城的南墙)和西门早年被毁,现仅存遗址。西线城墙以小盘石村南瓦窑关口一段墙体保存最好,垛口、女儿墙完好无损。东线城墙多依山臸险,只在隘口地段建有毛石垒砌的墙体。 出紫荆关城向西两千米处,在公路北侧山下,耸立着六块相叠巨石,人称“六郎石”,据说为杨家六兄弟力举而成。北宋时,杨家替宋王去金沙滩赴辽王宴会,七郎开路,八郎断后。当军队路过紫荆关城西的地方时,兄弟六人看到拒马河旁放着六块巨石,其中五块像巨大的棋子,一块像圆锥, 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依次举起五块巨石叠放在了一起,六郎最小,举起了最后一块圆锥形巨石,但因力怯心急,一下子把石头放歪了,所以至今下面五块大石端端正正,上边一块向东扭着,象一个巨人向东歪着脖子似的。金沙滩战争爆发后,杨家兄弟八人,只有六郎一人逃回大宋,后来长期镇守紫荆关。人们为纪念杨家父子的忠心报国精神,把六块巨石叫六郎石,寓为坚守边关,阻敌保国之意,一直流传下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