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民俗风情 —婚育丧葬

家乡区县: 重庆黔江区

1. 土家族的婚姻

土家族的婚姻和其他民族不一样,相当长的时期是比较自由的。未婚男女,每年正月在跳摆手舞时,选择对象,以歌为媒,以歌传情,对唱山歌,表白爱情,相互爱慕,建立感情后,经土老司作证,即可成亲,不受礼仪限制。土家族民歌中有:“十对男女九唱歌,十支山歌九情之说。”

改土归流以前,逐渐形成了“骨种婚”制,即姑家女必嫁舅家子;如果不嫁,姑家要给舅家以财物补偿;舅家不要,姑家女方可嫁他人。因此,累世为亲,不禁同姓;双方子女出生不一,造成夫妻年龄差异很大。故有:“姑家女,伸手娶;舅家要,隔河叫”的说法。

土家族的婚姻,除“童养媳”和“抢亲”外,凡明媒正娶,都要经过提亲、认亲、讨庚、哭嫁、过礼、娶亲、拜堂、铺床、闹房、拜早茶、回门等过程。

2. 生育

土家人求子需请梯玛(即土家族巫师,用汉语的地方称土老司)祈禳。祈禳的方式多为“跳牛菩萨”。“改土归流”以后,土家人求子巫医并重。即他们一面请梯玛祈禳,同时也求医,农村中,亦有用草药月月红、对月草、五星草等熬水吃的。

生产以后,用鸡报喜。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孩子的父亲便提着鸡去岳父岳母家报喜。若是男孩,便捉公鸡;若是女孩,便捉母鸡。

娘家贺生称做“送祝米”,亦有的地方将月内筵宴称做“三朝酒”。岳父岳母得到喜讯,即约定时间做“三朝酒”,所约的时间一般都在孩子出生后的20天以内,男孩选双日子,女孩选单日子。随后,岳父岳母家一面准备送祝米,一面去给自家的三亲六戚送信,送信的方式是每家送红蛋一个(蛋由女婿家送来)。三亲六戚也就开始准备礼物,待“三朝酒”那天送去,所送的礼物主要是产妇吃的营养品及新生儿的穿戴和用具,如醪糟、鸡蛋、肉、面条、谷子,以及孩子的衣帽鞋袜、摇篮、背带等。数量用箩计,(转载自黔江政府网http://www.qianjiang.gov.cn,请保留此标记。)为三、四挑至三、五十挑不等。送“三朝酒”男子是不能去的,土家人说:“男不送三朝,女不做道场”,但挑的人不论,只主家男子不去就行。

新生儿须“洗三”、“剃胎头”、“滚风火”。 土家孩子出生三天以后要“洗三”。洗三是用艾叶、麻、枫香叶熬水给新生儿洗身,以祛风避风。

土家孩子出生一月后要“剃胎头”和“滚风火”。孩子满月那天,要请剃头匠来家,或将孩子抱去剃头铺将头发全剃光,名“剃胎头”,剃后,要用枫香叶、枫香包和艾叶熬的水洗头,洗后,用一个煮熟的鸡蛋在孩子头上滚,据说,滚了以后,可避风火,所以名“滚风火”。

新生儿满月出行,先到外姓人家,若是女孩,帽上需插针一颗,当离开那户人家时,主人会给孩子帽上所插的针穿一根线;若是男孩,主家会给孩子鼻上糊一点锅烟,孩子才经得住风吹。随后,才抱孩子回娘家。

3. 丧葬

土家人在古代先后行过火葬、岩棺葬和悬棺葬,元代以后普遍实行土葬。其土葬的坟墓为石头砌成的条形坟墓,墓前打碑,左右有联,大多还在墓前端和左右两边打上龙凤和“野鹿衔花”等传统图案。此种坟墓与汉族无异,至今仍很盛行,有钱、有势者,碑墓十分堂皇。

改土归流以后,丧葬礼仪繁杂。燕乐闹丧,击鼓为歌,牲牢为礼,成为基本习俗。光绪《黔江县志》载“始丧,举哀入殓成服,设魂帛,出讣闻,具酒食,延乡里,曰‘办夜’。吊者达旦不寐,曰‘守夜’。遵古者,请绅衿行家礼,朝暮哭奠,曰‘开奠’。树木主礼龛上,曰‘题主’。二十七月而橝。从俗者,招僧道作佛事,谓之‘道场’。每七日,诵经谶,谓之‘烧七’。三年内,大作佛事,撤灵位,谓之‘除灵’。其葬迫不待吉者,曰‘乘凶’。厝以待利者,曰‘浅殡’。纳棺穴中而以桃枝枕之,久始抽去者,曰‘抽枕’。以石围砌其坟,曰‘包坟’。”

《<!--begin 1808266-0-1-->黔江民俗风情<!--end 1808266-0-1--> 》原文地址:http://www.qianjiang.gov.cn/qj_Class/node_66249.htm

雪梦(2015-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