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土家族节庆
(1)赶年
土家人过春节,比汉族提前一两天,或六七天不等,称为“赶年”。过赶年的时间,因姓氏、宗支、地域而异。有的为腊月二十九日;有的为腊月二十八日;有的为腊月二十四日。过“赶年”的方式也不完全相同,有的还有某些禁忌:有的过“赶年”时,禁杀猪、鸡;晚上禁点灯(只能点烛),且烛应通宵不熄;有的过“赶年”时做“合饭”,即将肉宰成坨,和上小米,加上五香、花椒、盐等佐料,上甑时,一层米一层肉至数层,蒸熟即成。菜愈丰盛愈好。有的做“合菜”,即粉丝、豆腐、白菜、萝卜、肉等合煮一锅,称“合菜”。据说以前祖先就是这样用饭菜的。有的过“赶年”时,清晨由男子(禁女子)做饭,祭祀祖先毕,再喊女人、孩子起床早餐,饭毕,出门游玩。
(2) 舍巴日
舍巴日又名做摆手,是土家人的祭祀祈禳节,旨在祭祀祖先,祈求兴旺,祓除不祥,后来逐渐发展为祭祀祈禳、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以继承传统,教育后代,交流经验,促进繁荣为宗旨。摆手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的叫大摆手,其规模大,套数多,时间长(历时七八天),与文艺体育、集市贸易一起,在摆手堂举行。小摆手规模小,套数少,一般是三天,多在本姓祠堂举行。摆手堂又名土王庙,在土家族聚居区至今还保留着部分摆手堂和摆手堂的遗迹。
做摆手时,摆手堂前的坝子里要插龙凤彩旗,龙凤旗有红、黄、白三色,绣龙凤图案,呈三角形,用一横木吊于旗杆,坝中立一柱,由柱向四面拉九根绳,绳上挂三角小旗,表示土家族世代生息的“九溪十八峒”。
参加摆手者都着盛装,无论男女均着斑烂色服,各寨人马于本寨祭祀发马后,在土老司指挥下,抬着祭品,吹起牛角号,鸣钲击鼓,燃放鞭炮,向摆手堂进发。其祭品主要有斋粑、豆腐,酒肉和新获的野兽。队伍中的人,手持复制的土王兵器,如金瓜、斧钺等,也有的持齐眉棒、长矛、弓箭、大刀、猎枪,还有放三眼炮的、唱摆手歌的、跳摆手舞的,一路上,爬山涉水,直奔摆手堂。路上,若遇别的队伍,需比武,名“闯驾”。到摆手堂后,将供品一一陈列于土王香案前,猎物挂于堂内两侧的绳上,焚香燃烛,鸣炮奏乐,后生们高举龙凤大旗,扛着红布圆伞,手执金瓜斧钺或其它军械,吹着长号,放起鞭炮,敲锣打鼓,走完几个摆手(转载自黔江政府网http://www.qianjiang.gov.cn,请保留此标记。)的坝子,然后去到自己修的摆手坝里。
(3) 族年
土家人将祖先祭祀日大多称为“过年”,相当于各大姓宗族的族年,其时间因姓氏、宗支、地域而异。有的为农历四月十七日或四月十八日;有的为四月八日;有的为五月初五;有的为五月十五;有的为七月初一。
过年均要举行祭祖仪式。早年在祠堂举行。各路邀约,奔赴祠堂,每到一路,燃爆竹,点铁炮,供斋粑、豆腐、酒食,行三拜九叩大礼,祭祀土王。随后,在本族祖先牌位前祭祀本族祖先。祠堂里,整日鞭炮不断,铁锍轰鸣,号角声声,“嗬喂”阵阵,盛况空前。后来逐渐改为户祭。
祭祀的土王有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亦有祭马伏波的。祭祀的本族祖先,杨姓为杨再思,李姓为“天”字辈的三位祖先,谢姓和部分彭姓为八部大王。
2. 苗族节庆
黔江苗族节日甚多,最富民族特色的是赶秋、放赦、三月三、四月八、报菜节、赶年场等。
赶秋。赶秋是湘黔川边区苗族的主要节日之一,每年立秋举行。相传,有一个叫巴贵达惹的苗族青年,英俊、善良、正直,深受群众仰慕。一天,他上山打猎,射下一只鹰,掉下一只花鞋。花鞋做工精巧,绣的花香味扑鼻,他决心娶那做花鞋的姑娘做妻子。可苗山太大,哪里去找那位姑娘呢?为找到那位姑娘,他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制作出八人秋。立秋这天,他邀请苗山上的青年男女上山打秋千、对歌。在秋千场上,他终于找到了那位做花鞋的姑娘,他们通过对歌,结为夫妻。以后每年这天,都要“赶秋”,进行交际。这一活动,于民国战乱时期,在黔江苗族中逐渐消失。
放赦。农历二月春分后五天举行,这天不事农耕,男女老少,特别是青年男女,均着新衣,三五成群去几个固定的山坳(都在山野交界地带)唱歌、嘻戏、喝酒、玩牌。青年男女则多借此交友,谈情说爱。
三月三。是苗族传统的歌舞节,和“七月七”的传统鼓会一样都自动集中到约定的歌场和鼓场上击鼓唱歌,翩翩起舞,尽情欢乐。
黔江苗族过春节有着自己的特点,有的要提前两天,有的和汉族同日,但过年的方式不一样。春节团年,要先祭家王先祖,再敬土地,敬土地须用刀头、酒米、香烛纸钱去土地庙上敬。吃年饭,要先送狗吃,人再吃。吃年饭,须关着门,不许外人来。这些都与苗族的历史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begin 1808266-0-1-->黔江民俗风情<!--end 1808266-0-1--> 》原文地址:http://www.qianjiang.gov.cn/qj_Class/node_66249.htm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