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原始文明,早在76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这里玉龙故乡”,是“中华第一村”。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长久以来的民族融合,必然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形态,逐步形成了阜新多民族、多文化元素的民俗文化特色,如饮食文化中的“喇嘛炖肉”、“喇嘛羔”、“蒙古馅饼;服饰文化习俗有蒙古男袍、女绣袍、马甲等;寺院经典舞蹈有查玛舞;还有蒙古族的“祭敖包”、“那达慕”盛会等。民间工艺习俗有绘画、剪纸、风筝。文体游艺习俗有“跑黄河”、皮影戏、大秧歌等等。
阜新大秧歌
大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阜新民间的一项文艺活动。一般都称其为扭大秧歌。是伴随着鼓乐的节奏欢乐地扭动全身的一种文艺活。参加演出者,都身着古装,手持扇子或是彩带,有的还装扮成唐僧取经、白蛇传、傻柱子、小老妈等各样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秧歌队在领队的引领下,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之下,他们欢快地舞动着,并按节拍走出各种各样的队形。整个秧歌场面真是锣鼓,唢呐声声,彩扇飘舞,身姿翩翩,热闹壮观。
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艺人用驴、牛等皮革制成的戏曲影人、布景、道具的总称,以人物为主。在阜蒙县于寺镇沙力土村活跃着一支自发组成的乡村驴皮影戏班。戏班子成员都是务农的农民,他们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唱戏。曲目既有传统的戏目,还有自已编创的接近现实生活的新题材。造形古朴、夸张,演出时声情并茂,注重刻画人物内心和面目表情,而唱腔的风格则介于二人传和评戏之间,音韵活泼、豪放,带有浓烈的辽西风情。
十家子玛瑙节
2005年8月9日,阜蒙县十家子镇人流如潮,彩球高悬,首届“中国?十家子玛瑙文化节”在这里隆重举行。这是中国首个“玛瑙文化节”,是阜新乃至全国宝玉石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来自美国、乌拉圭、广东、浙江等国内外近万名游客、客商云集“十家子”,一睹“中国玛瑙第一镇”的风采。
阜新剪纸
阜新地区的民间剪纸活动十分活跃。由于地处辽西,满汉杂居,相互影响,地域特色浓郁。分布于阜彰两县及清河门区、细河区等广大农村。而以彰武县二家子乡左家村罗家屯李君的作品和朱月岚的作品最为典型。李君剪纸作品受已故的民间剪纸艺术家李明玉的剪纸作品影响并得其真传,她即兴创作,一气呵成,集
阜新风筝
风筝,又名纸鸢,俗称鹞子。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阜新地区放风筝这项活动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每年二、三月份,许多老人、少年儿童在空旷之所忙趁东风放起风筝。许多学校也把放风筝当成一次第二课堂活动,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剪、贴、画于一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