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8日,鲁山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鲁山的牛郎织
女故事史志记载翔实,遗址遗存众多,民风民俗浓郁。牛郎织女文化在鲁山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以辛集乡孙义村为中心的十余个村庄自古至今保留着“乞巧”、七夕古庙会、“三月三”山歌会等有关牛郎织女传统文化活动。当代牛郎织女集体婚礼牛郎织女的传说千百年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发祥地在鲁山,牛郎故里即今鲁山坡下西南角孙义村。
当代牛郎织女鹊桥会七夕节“乞巧”织女心灵手巧,当地人把织女当做崇拜的偶像。七夕晚上,女孩们要在院中摆上瓜果李枣,仰望星空,祭奠织女,双手合十,心中默念,虔诚祈祷牛郎织女相会,乞求织女心意传道,赐授技艺,也使自己变得聪颖,并得到忠贞爱情和如意郎君。七夕当天,掐七个或九个草尖,放到事先从九女潭舀好的水碗中,看水中出现什么图案,来断定九女赐予自己什么巧艺。七夕之夜,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私语是当地民俗。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躬身藏在葡萄架或梅豆架下,可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时的喁喁私语、卿卿情话。这是一种在心中积存已久的期盼和希冀。是日,天空常会落雨,哪怕白天晴空万里,夜间星月朗照,天气预报根本没雨,鲁山局部地区,尤其是鲁山坡周围也会阴云密布上一阵,甚至落下几滴雨来,年年如此。据说,落下的原不是雨,而是他们相会时的眼泪。这一真实而奇特的天文现象,令人费解。
由此历史传说,鲁山坡周围,以南部孙义村为中心向四周十余个村庄辐射,自古至今有种植葡萄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喜爱在当院中种植葡萄。现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葡萄个大味甜,引得湖北、河北、山西、陕西等多个省的客商纷纷前来贩运销售。
鲁峰山顶瑞云观七夕古庙会因牛郎传说故事而起,会址今在辛集乡政府所在地辛集街詹家祠堂。据说庙会原本为孙义庄主办,后外界总想把《天河记》引入,孙义人宁可放弃古会,也不愿演员们打扮成自己的先人玷污祖宗,所以会址才移至辛集街。七夕庙会主要是物资交流大会,一般是唱大戏三天,有时两台大戏对演。会上,尤以“牛绳”最为有名,吸引得鲁山、宝丰、郏县的牛客也来集中。七夕庙会的香火也十分旺盛。孙义人不演《天河记》是因为孙义人自认是牛郎后裔,该村祖上传下的规矩,自古至今不演《天河记》。其主要原因是演员们扮作自己的老祖在台上扭摆,有辱老祖宗的脸面,其次是牛郎偷看仙女洗澡,又偷藏仙女衣服,还与仙女在鹊桥相会,这在封建礼教社会,有辱斯文,不堪视听。
孙义村孙氏后裔祭祀祖先牛郎织女。孙义村中央至今还保留着三间清代的建筑——孙氏祠堂,乃专为祭祀祖先牛郎而建的。孙氏后人最早的祭祖活动选择在牛郎生日这天进行,尔后认为七月七日是牛郎升天会织女的日子,这一天最悲壮、最感人、最有意义。当天,孙义村牛郎后裔祭祖特别有意义,许多形式对外保密。
牛郎洞前山歌会三月三山歌会“鲁山有个鲁山坡,入到天里一半多。云外雄鸡一声唱,叫醒了牛郎哥。”“人间有个鲁山坡,山清水秀牛满坡。天女下凡云头望,看见了牛郎哥。”在鲁峰山上被称为“牛郎故里”的牛郎洞前,由当地群众选出的善歌者搞起了情歌对唱,引来四面八方乡亲们观看。鲁山坡一带历来就有山歌对唱、民歌传唱的传统文化习俗。内容多为《牛郎探花》、《九姑娘下凡》等。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在油菜花开时节,牛郎的后裔都会在鲁峰山上踏青,观赏美丽景色、传唱山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待,当地人称“菜花节”、“对花节”。附近村庄的姑娘媳妇多能歌善舞,民间表演活动如火如荼。2008年3月30日,在传统山歌会的基础上,鲁山县委、县政府及相关单位有计划、有组织地加以引导,承办了“牛郎故里春季山歌会”。鲁山坡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到处飘荡着山歌。至今,鲁山县连续举办4次山歌会。
山清水秀牛满坡牛崇拜与“仙女织”对牛的崇拜,是鲁山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鲁山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几千年间,都未离开过牛。传说鲁班发明了锯,与鲁班同时代的鲁山籍的平民圣人墨子发明了犁,这才有了用牛犁地。
新中国成立前后,鲁山主要的运输工具是牛车,牛是主要劳动力。人和牛同住同生活,牛和人一样的待遇。牛劳作一生到老,主人一般是不杀的。孙义村还有牛死埋葬的习俗。以牛命名的地名鲁山有很多,如牛王庙、牛蛋石沟、牛蹄坑、牛岭石等。关于牛的传说故事也有很多。如:伏牛山白牛城、王母娘娘降牛、金牛戏王莽等。植柞养蚕织丝鲁山人养蚕自夏代开始就有了记载。鲁山自古就有盛产丝绸的传统工艺。鲁山绸得天仙织女传道,冠名“仙女织”,1914年曾获世界万国博览会金奖,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晚清小说《老残游记》就有“鲁山绸”的描述,姚雪垠小说《李自成》中亦有“鲁山绸”的记述。时至今日,鲁山还是我国蚕丝生产基地县,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94年《鲁山县志》明确记载,鲁山绸借鲁山坡牛郎织女的传说叫“仙女织”。
九女潭牛郎故里“九女花”开九女潭祈雨与“九女花”古时,人们以为阴晴雨雪是由老天爷发号施令,龙王爷监管执行。九女潭上200米处有天爷庙、龙王庙、龙眼,庙旁龙眼泉水四季不涸,每遇天旱,附近群众,尤其是老头老太太们,就敲
锣打鼓、声势浩大、心怀虔诚前来祈雨,明、清《鲁山县志》载“九女潭”“潭上有九女庙、
龙王庙,潭不加深,岁旱祈雨立应”,记载的就是这个风俗。至今,当地仍有天旱祈雨的习俗。
鲁山坡附近有种植“九女花”的传统习俗。“九女花”亦称“姑娘花”。也就是油菜。鲁山坡的半坡子地几乎年年种的都是油菜。油菜苗叫“九女青”、“姑娘青”,开花的油菜叫“姑娘花”,是招待客人的上好菜肴。据传,油菜为九姑娘织女所赐。春天,九姑娘率众织女在山上养蚕,正值青黄不接之季,众女饥饿难奈,无法劳作,九姑娘遍撒山花,众女争相采食充饥,度过春荒。每年阴历二月半,站在鲁山坡半腰看,到处是金黄的九姑娘花的海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