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的挖掘2

家乡区县: 石家庄新乐市

在古代的典籍中,关于新乐伏羲台最早,也最可靠的记载还是《魏书·地形志》里的文字:新市,二汉,晋属,有蔺相如塚,羲台城,新市城”。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伏羲台目前最早的文字出生证明-汉代。
但是这个答案并不能解答人们心中的疑惑。汉代,离传说中的伏羲时代仍然相隔了几千年的时光。司马迁在他的《史记》里,详细记载了黄帝和炎帝的事迹,但是对于伏羲,他却语焉不详。其中原因,我们已无从得知。也许在两千年之前,对于伏羲,人们就已经有了和我们一样的困惑。

伏羲台上,依然是摩肩接踵的人群。他们的脚下,沉睡着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院子里的这残存的十块明清碑刻,上面记载着伏羲台的历代变迁,记载着伏羲氏的功绩。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碑刻上的刻文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在这块立于清朝嘉庆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819年的“重修伏羲庙记”石碑上,当年的修缮者同样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创建者不知始于何时,鼎新者不知历更几代”。
2001年的一个清晨,几位何家庄的村民正在伏羲台围墙以南的空地上挖坑植树。突然,一位村民手中的铲子好像碰到了什么,他跳下土坑,用手小心刨开泥土,一件陶器显露了出来。很快,一同植树的村民也陆续挖出了一些陶器残片和建筑构件,他们将这一发现立刻报告给了新乐文管所。得知了这个消息,相振稳立即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
相振稳介绍:近些年来,经过文物管理工作的考古发掘,或者是农民在耕种,或者是植树、挖坑的时候,发现了好多文物遗迹,这些文物遗迹都有生活器具,还有建筑构件。这些陶器残片,大多是商、周时期的,也就是可以看到,在商、周时期,伏羲台周边的建筑的数目、数量之大。
经过整理发掘,人们发现在伏羲台台基周围及周边地带一米多的浅表地层到处都有商周、战国、汉代早期灰陶、夹砂灰陶,除此之外,还发掘出不少带有云纹、回纹等纹式瓦当等建筑构件。在这其中,大量带有粗细绳纹的夹砂灰陶和灰褐陶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它们的材质和花纹代表了典型的商周时期文化特征。直到今天,这样的粗陶残片在这里的地面上仍然随处可见。
2001年的这次发掘,将伏羲台的年代上推到了商周时期。这个结果令相振稳兴奋不已。从地下出土的陶片和建筑构件说明,在商周时期,伏羲台一带就已经有比较密集的居住区和大型建筑物。借助着黄土之下的这些发现,伏羲台的时间脉络正在被一步步地还原。
在伏羲台不远处,横亘着一条宽十米左右的人工引水渠,这是酝酿论证了近半个世纪的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引水渠道石家庄段。来自遥远长江水系的水流,源源不断地流入华北平原,最终来到供水形势日益紧张的北京和天津。
正是这条水渠的修建,使新乐伏羲台的历史脉络逐渐清晰起来。
新乐所在的地区,古代隶属于冀州,战国时期,这里位于中山国的境内。曾经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生活和连年不断的战乱,在新乐境内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存。
石家庄市文物保护所副所长张献中介绍:在战国时期,新乐属于战国中山国的疆域,它是地处中山国的南部,距中山国的国都、也就是中山灵寿故城不足百华里,距离非常近,也是战略要冲,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所以说,新乐不仅历史丰厚,而且出土的文物也是非常丰富的。
和当年的三峡工程一样,南水北调工程也催生出一场文物大抢救。 2006年初,当南水北调中线引水渠道工程石家庄段,即将开工之际,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许永杰带领的文物抢救发掘小组来到了这里。考虑到伏羲台的悠久历史和曾经的考古发现,许永杰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伏羲台所在的何家庄一带。2006年4月,考古队正式开始了发掘工作。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许永杰介绍:去考察遗址的那一天,正好是阴历的三月十八,传说中的伏羲庙会,那一天何家庄是车马辐辏、万人拥塞的,以至于我们的考察车在何家庄走不了,是绕道北边的中同村才进的遗址。
在许永杰的带领下,队员和当地的村民沿着何家庄村北一条南北向的土路两侧挖出了许多方块形状的格子,在考古学的术语中,这种方格叫做探方。考古队的钻探工作面积一共是一万五千平方米左右。
在何家庄的考古发掘现场,相振稳几乎每天都会出现。他对这次的发掘抱着很大的期望,在与许永杰的交流中,相振稳多次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许永杰介绍:我们考古队进入何家庄以后,每一次相所长他们到我们工地上来,都跟我讲说,许所长,你把我们的伏羲倒是挖出来呀。
随着发掘工作的进展,许永杰他们很快有了收获。许永杰和他的同事发现了大量夹砂灰陶和灰褐陶,陶器的表面多装饰有细绳纹,这些发现和2001年的发掘相互印证,经过考古类型学的判断,这都是属于商周时期的文物遗存。
许永杰介绍: 伏羲台现在的地面建筑是一处元代建筑,保存的建筑,现在我们见到的房子也是元代以后的建筑。伏羲台这个地点,我发掘期间,也多次到伏羲台去看的,在伏羲台的地表,可以捡到大量的瓦、陶片等等,这些东西,年代基本上都是战国的,商代的考古遗存实际上在我们何家庄遗址也挖到了。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许永杰在大量商周时期的夹砂灰陶和灰褐陶当中发现了一些异样,一些零散出现的泥制橙红色陶片引起了他的主意,这些陶片也装饰有细绳纹,有的表面上还呈现出紫红彩,它们与商周时期的夹砂灰陶和灰褐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过比对,它们被认定是双耳小口尖底陶瓶,彩陶钵和夹砂绳纹陶罐的残片,这些彩陶片的出现令许永杰眼前一亮。
许永杰介绍:一直到工作结束的时候,相所长到我们工地来,我才跟他说,我说相所长,你的伏羲我给你挖出来了。然后老相跟我讲,哪呢?伏羲在哪里?我指着我们地边上的陶片筐里的陶片,我说这就是你的伏羲了。
许永杰和相振稳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一块小小的陶片,怎么会引起他们如此的兴奋呢?这些不起眼的陶片,难道就代表着伏羲和他的那个时代吗?
许永杰发现的陶片,在考古学中被称为“彩陶”,它是指古人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的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描绘花纹和图案,然后入窑烧制而成的陶器,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制陶技术。
今天,彩陶成为人们研究那段远古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彩陶质地,图案,花纹和造型的变化,可以推断出考古遗迹的时代早晚和原始生活生产面貌。
1921年,考古学者最早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村史前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彩陶,从此之后,对于那段没有文字可考的中国远古历史,人们找到了一个新的时间坐标-仰韶文化。它的时间跨度为距今六千到五千年之间。彩陶就是就仰韶文化的标志。
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彩陶,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的大地湾,从1978年到1984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此进行了大规模的田野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彩陶,它们制作工艺非常原始,表面绘有简单的几何与动物图案,通过研究,学者们判定大地湾遗址最早的年代为距今大约七千八百年。换句话说,如果以彩陶作为衡量时间的标准,大地湾就是仰韶文化的发源地,令人惊讶的是,这里同时也是传说中伏羲诞生的地方。而在传说中伏羲生长的河北新乐,同样发现了代表史前文明的彩陶,这两者仅仅是一种巧合吗?
按照新乐当地的“东迁说”,伏羲是因为气候和生存问题从甘肃东迁来到河北的。从天水大地湾到新乐,直线距离为一千公里。在那个混沌、蛮荒的远古时代,伏羲经过了什么样的漫漫旅途?又在哪些地方留下了生活的足迹呢?

欢迎大家进入我的梧桐子主页哦http://www.wutongzi.com/uc/49455137.html这是我的能力秀主页还请多多留言哦http://wm23.cn/dameixiaole

电商-赵雪梅(2015-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