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入选世界地质公园的兴文石林,位于四川南部宜宾市兴文县城南30公里处,方圆15公里,地上地下均系由石灰岩构成,分为石海、石林、溶洞三部分。其喀斯特地形地貌与同属喀斯特地形的云南石林有所不同。
兴文石林,“喀斯特地貌”,千姿百态,神奇绝世,也许是景观本身不能与路南石林、芦笛岩、七星岩齐名;也许道路、装饰太差;也许宣传不够,故游人知之不多。
全县石林七处,占地40平方公里,其中一个乡即达14平方公里,被誉为“石海洞乡”。拔地而起的石林,有的像巨大的蘑菇;有的像炽热的火炬;有的像携手游玩的情侣;有的像窃窃私语的夫妻。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大自然风景画。
飞瀑与溶蚀峡谷
地表石海在僰王山园区的飞雾洞景点,上落水与下落水飞瀑为国内外少见的侵蚀型漏斗瀑布,落差达百余米。飞雾洞同时集中了峡谷、天生桥、天窗、重力崩塌堆积、地下暗河等多种地质遗迹景观。这里还分布着规模不等的峡谷地貌,这是因地表水沿构造裂隙持续地作用,与新构造运动抬升相结合而形成的。以地表流水作用为主形成的峡谷呈“V”形,由地下岩溶作用以及重力作用形成的峡谷为“一线天”形。在这里,峡谷、瀑布伴生发育,掩映于僰王茫茫的楠竹林海之中,气势磅礴,令人心旷神怡。
溶洞
小岩湾园区著名的溶洞为天泉洞和天狮洞。天泉洞又名袁家洞,洞穴规模巨大,主洞及大小支洞总长约4.2km,总容积约270万m3。洞穴结构可简单归纳为多层次树枝状洞穴,由下而上分为四层,可分别作为旅游参观和旅游探险之用。天狮洞原名猪槽井,属天泉洞洞穴群,其洞穴规模仅次于天泉洞。地下洞穴延伸并在大漏斗出露,洞底距地面约250m。整个洞穴系统全长8400m,体积216万m3,是目前全国十大洞穴中最长的洞道之一。该洞规模大,空气好,化学沉积物分布丰富,全洞有20个厅堂和13个天窗。阳光从天窗射入,使洞内水雾缭绕、扑朔迷离,如晨曦初现,人置其间,仿佛进入一个神奇奥秘的世界。
天坑
在石林镇东侧,有一个巨大的天坑(小岩湾天坑),在地质上被称为漏斗。这个庞然大物东西长650m、宽490m,直径550m,高208m,呈椭圆形,其势如刀劈斧砍,四面绝壁,底部为塌陷松散堆积地貌,整体犹如一个漏斗状,形态完整,其规模位居世界岩溶漏斗前列。在漏斗锥形绝壁中间,有一环绕漏斗的游览环线,沿途有“滴水成仙”、“削壁回音”、“通天洞”、“天盆寺”、“红军岩”等风景点,与漏斗一起组成一副大自然的美丽画卷。这个天坑原是由一个或几个较大的地下洞穴在长期的岩溶和重力作用下,其顶部塌陷而暴露于地表,后经长期地表流水作用和地表岩溶的综合作用不断改造而成。
石海和石林
所谓石海,其实是由一个个石芽连贯而成。小岩湾园区的石芽最为典型,面积2.2km2,石芽表面平滑,蜿蜒起伏,高1.5m左右,形成茫茫石海(小岩湾石芽)。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石芽的形成原理。当地表水沿地面的裂隙渗流时,可将地面裂隙溶蚀和冲蚀成规模不等的沟槽,称为溶沟。在纵横交错的溶沟之间残存的芽状石脊,便称为石芽。在特殊的构造和雨水条件下,有时可形成高达数十米的石芽。远观石芽,似排排涌浪,波状起伏,如同凝固的波涛,故名石海。远眺兴文石海地质公园博物馆,如同一艘巨轮,缓缓航行在茫茫的波涛之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