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灯会
敖汉旗中南部地区,自清乾、嘉时期起在元宵节期间还有办“黄河灯会”(俗称“跑黄河”或“转九曲”)的习俗。进入正月,会首便组织村民出资出力,在平坦的地方用秫秸、麻绳、木桩布成9、12或24连城的“黄河阵”。24连城的布设形势.每隔一定距离埋设1根木桩,桩与桩的顶部用1根秫秸连结,下部用两根交叉的秫秸相连,形成跑道隔墙。“跑黄河”者须沿跑道一气跑出,不许退出或穿“墙”而出,否则认为不吉利并被戏称为“钻狗洞”。连城在进出口处各置牌楼1座,楼顶部各插5面彩旗,下悬9盏宫灯,门桩贴大红楹联,门侧挂三霄女和姜子牙画像。连城内各木桩上端亦同样悬灯挂旗。
夜幕降临时,会首点燃灯火,宣布灯会开始,即刻鼓乐、鞭炮齐鸣。秧歌队伍首先进入阵内,接着狮子、旱船、跑驴、小车会鱼贯而入,最后是跑黄河的民众。人们在黄河阵中沿着曲曲弯弯的跑道嘶奔、起舞,形成一股人的河流、乐的海洋。在“跑黄河”时,人们可乘机“偷”走小旗,回家后插在门窗上,意“太公姜子牙令旗在此,邪祟不能近前”;一些久婚不孕或缺男少女者可以携香火纸马到三霄女神位前祈拜,而后端走彩灯(求男的端红灯,求女的端绿灯),返家路上不回头、不言语、不灭灯,到家后放到“灶王”牌位前,连点3个晚上,认为送子娘娘(三霄女)一定会赐给一个遂心的孩子。
黄河灯会不办则已,欲办必须连办3年,中间不许间断,否则均视为不祥。现在,“跑黄河”中的迷信色彩已十分淡薄,其有益于人们体力、智力锻炼的娱乐形式仍被继承下来。
婚俗
敖汉部蒙古族婚俗大体有四项:说亲、定亲、迎亲、送亲。
说亲。男女两家在对双方家庭情况及男女本人了解的基础上,男方请求全命人(上有父母哥嫂和姐姐、下有弟弟妹妹妻子儿女等)做媒,到女方家说明来意,介绍男方的人品和家庭情况,奉送哈达。如果女方家人接受了哈达,并拿出自己的哈达回礼,即表示亲事已定。
蒙古人通婚有以下四条必须遵守:1、同姓直系亲属之间禁止说亲;2、本屯、本旗同姓者不说亲;3、虽不同姓,但辈份不同且有亲属关系不能说亲;4、男方年龄18至25虚岁,女方17至21虚岁,方可说亲。
定亲。类似汉族的“换盅”。大体是媒人引导男方到女方家赠送礼品,一般是乳牛一头带牛犊;骏马一匹;整治好的全羊一套;白酒若干斤。女方家接受礼品后,男方由媒人带领,一一向女方双亲、哥嫂见面,行单腿跪拜礼。而后双方商定结婚日期。结束时利用男方送来的全羊肉做席碟,相互敬酒祝贺确定新亲。
迎亲。男方到女方家迎亲人数必须是奇数,但最多不得超出十一人。这样迎亲回转时连新娘正好形成偶数,表示吉利。敖汉部蒙古族的规矩是男方即新郎必须到女方家亲自迎亲。陪同新郎的其他主要人还有男方的首席客宾突鲁胡达一人,跟随新郎教礼节的付尔根达克森一人,驾驶篷车的一人,赫勒莫日赤一人,等等。迎亲队伍距女方家3至5华里左右停下歇息,派人到女方家送信,得到女方家双亲的允许,迎亲队伍方可进屯,这时,一对蒙古式着装的青年妇女迎上前去,给一坐在站点上的男方突鲁胡达行单腿跪拜礼,然后去接收男方送亲的礼物,其中有系着红布条的旱烟两包,白酒两瓶,羊乌查一个。接着入席喝喜酒,席罢女方家将新郎从头到脚全换成女方家做的新装,再把新娘绣的红色字的哈达和烟荷包挂在腰间,并让他盘腿坐在用小米摆成的字的“敖老博格”垫子上。这时有人端来煮熟的羊乌查,突然几位少女上前抢掰羊“嘎查”,如掰去,则劝新郎唱歌,于是付尔根达克森替新郎唱一支歌,然后新郎从腰间取刀叉吃羊乌查,故意留一半给新娘,表示互敬互爱。
送亲。第二天,新娘桌藕荷色的姑娘袍,靠窗下东西向斜卧炕里,一群姑娘形成一排挡住新娘。当太阳升起时新娘头戴蒙头红,由叔辈背着离开家门,骑上骏马,马走九步后新娘在叔辈搀扶下转乘篷车,新娘的母亲(一般新娘的父亲不送亲)或一个长辈妇女和同辈嫂子陪坐其中。去南方家陪亲的还有女方兄、叔等。这时新郎穿着女方给的新装,骑着女方赠送的骏马,再来块上自己原来的坐骑,踏上归途。当送亲队伍来到男方家院外时,新娘下车,新郎下马,二人一前一后走在铺毡地上,(新娘由两位青年女子搀扶引导)。当新娘走到屋外时被人拉住,必须经双方“赫勒莫日赤”用“好来宝”的形式一问一答唱过后,二位新人方可进屋。新娘入洞房后首先要认“木日古勒森额吉”,并由她给新娘梳新媳妆发,把姑娘式长袍换成妇女式高肩“德勒”,外着坎肩,脚蹬靴子,把新娘打扮得雍容华贵。第二天早晨是“乃吉”席。“胡达”、“胡达嘎”之间,即男方父母和女方母亲等长辈行见面礼。连同“木日古勒森额吉”,入席共庆结姻缘。然后新娘母亲话别女儿。大意是:“你已有了福气之家,享乐不要过份,孝敬你的公婆,夫妻要和睦,勤勉过日子,切忌切忌!”说罢送亲队伍返程,上马后每人喝一盅或一碗蹬鞍酒,拍马驰走。驰骋一会又返回求酒喝。往返几次后才踏上归程。这叫作上马认蹬酒。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