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五条街的道情声

家乡区县: 江苏省润州区

传说八仙中有一位老者,苍髯皓首,仙风道骨,手中持一竹筒和两片顶端弯成“丫”字形的竹片。这位老仙翁叫张果老,大概是教化芸芸众生“退即是进”的缘故,总是倒骑着毛驴,手中拿的竹筒叫渔鼓,两根竹片叫简板,是道士唱道情伴奏用的乐器。  道情,顾名思义,是道士抒发情感胸怀的歌曲。据了解,道情原为道士所歌,内容大多歌唱离尘绝俗。渊源要追溯到唐代,系那时道士所吟唱的道曲和法曲……

  在我幼年时,五条街还经常能见到唱道情的道士。说是道士只是从衣着打扮上看:头上长发梳成髻,用一根竹簪穿过髻别住,不使散开;身着黑色或绛紫色斜领半长衫,黑色长裤,手工缝制的白色粗布长袜,脚上穿双布鞋。他们居无定处,云游四方,靠唱道情募化几个钱,粗茶淡饭维持生活。至于这些人是真道士还是假道士,还真不好说。不过真的也好,假的也罢,大家听听道情,寻个乐子,费那心思,谁烦那神?

  道士唱道情讨钱很讲究“行规”。他们自诩“道士,道士,有道之士”,“士”在“士、家、工、商”中排行老大,口袋内虽然没子儿,“道士”的身份也不能自贬,否则有辱师门。他们每到一商店先立掌当胸,稽首施礼,礼毕转身,面对大街开唱,意思是:我们道士唱道情为的是劝人修行悟道,不是叫花子唱“莲花落”讨钱。

  “行规”向店家讨钱叫募化,布施,结缘,接钱不用手,而是用简板夹取。传说有一位老板恶作剧,将钱用糨糊粘在柜台面上,叫道士去取,道士微微一笑,将简板倒持,用下面的简板贴柜台面一铲,上面简板一夹,轻轻松松地将钱收入口袋之中。用简板能否将钱夹取,也是检验道士是真是假的方法之一。

  另一项“行规”是到茶水炉唱道情除立掌稽首外,开唱时必须面对店铺,背朝大街。道理是茶水炉的创始人是吕纯阳老祖的弟子,同根同源,论辈分为师兄弟,不敢托大。

  道士唱道情,除了低吟浅唱、抑扬顿挫特有的道家唱腔外,伴奏的渔鼓、简板,也是独树一帜的。

  渔鼓,是用一根约三尺左右的粗毛竹制成。取材很有讲究,时间必须在深秋霜后,这时毛竹上的蛀虫被霜冻死了,制成后的渔鼓不会蛀坏。取材的部位要在竹子的中部,理由是竹子根部节与节间距小,“节疤”太多;上部“节疤”虽少,太嫩偏细,只有中间部分合适。制作时竹段上的“节疤”要刨光,仔细刮磨,直至不刺手;竹段内部“节疤”全部打通去掉,形成竹筒,刷桐油,待自然风干后,盖上蛇皮,套上缠着布条的铁箍收紧,就成了。考究的刻上一些如“老子骑牛过函谷关”、“八仙过海”的语句,或刻上如“道可道,非常道”之类的道家经典箴言。不过,我幼年见到道士手中捧的都是黑不溜秋的“老陈货”,实在看不出上面的字了。渔鼓在弹奏时弹奏人放松手腕,有节奏地摆动手掌,让手指敲击鼓面,声音与竹筒内腔形成共鸣,发出“嘭嘭嘭”的声音,清脆悦耳,有乐感

石孟楠(2015-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