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人说话声如同高音喇叭,不仅会大声播报自己家三五十年的家事,甚至连七大姑八大姨的陈年往事,也一一晒出。
龙虾便宜的时候,合肥人像吃花生一样吃龙虾;近年来龙虾价格暴涨,合肥人仍像吃花生一样吃龙虾。
许多年以来,合肥人一边是“龙虎豹”层出不穷,一边是严重缺乏文气。
在合肥生活了很多年,总有人会问:合肥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笔者的回答是:随意、粗放,外加包容。的确是这样,合肥这个城市,包括合肥人,他们大气而质朴,不斤斤计较,不盲目排外,能接纳众多的人和事。这个地方的人,一切顺汤顺水,很少锱铢必较。这一点不像外地人,比如上海人,动不动就我们上海怎么怎么样,一片莫名其妙的虚荣心;也不像北京人,那些皇城根下的人,即使是最不起眼的,也会经常以一种领导关怀下属的姿态跟你交谈。合肥人几乎不会对外地人挑三拣四,在他们看来,来合肥的,不仅仅是客,也是主人。既然来了,有饭同吃,有福同享,就像水泊梁山的兄弟一样。很少会听到合肥人对外地人的抱怨和嘲讽,在合肥人身上,有着最纯朴的真诚。当然,这样的方式,可以归结于一种大气,一种包容,也可以归结于一种不自信,以及相应的归宿感的缺乏。
虽说笔者对合肥人的定义可能有失偏颇,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我们仍可以从模糊的概念中,找到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合肥人做事风风火火,谈话亲热随意;好打抱不平,为朋友两肋插刀。合肥这个地方,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评价标准,就是“爽气”。 合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快速升温,几句家常一聊,几杯酒一喝,就掏心窝共享隐私了。当然,不要以为合肥人就这样异常爽直,他们也有着农民似的狡黠和精明,他们的“门槛”精着呢。合肥人的智商和情商都不低,他们不迂腐,求实求真的思维方式往往能办成很多大事。
夜晚喝着啤酒,大嚼“大龙虾”,应是合肥人显著的“农民”特色之一。虽说合肥现在已有多家星巴克,也有很多茶餐厅,但合肥人骨子里最为偏爱的仍是本地的“大龙虾”。如果有外地人想见识一下本地特色,合肥人会首选让他们体验宁国路的龙虾一条街。
合肥所谓的“大龙虾”,在外地都叫作“小龙虾”,也就是泥淖地里长成的那种淡水螯虾。外地称“小”,合肥偏偏称“大”,不知这当中是怎样的一种心理。也许是内陆的合肥人没见过海里真正的大龙虾,或者是合肥人天生带有自嘲和幽默?其中因果,值得玩味。
吃大龙虾的地方都是随随便便的,街头的旮旯,或者随便一条巷陌,都有很多龙虾摊点。合肥人从不把龙虾当作好东西,前些年龙虾很便宜的时候,合肥人就像吃花生一样吃龙虾;近年来龙虾价格暴涨,合肥人仍像吃花生一样吃龙虾。不管它是如何贵,合肥人就是喜欢在街头靠着歪歪倒倒的塑料桌,坐在塑料椅上,配着纸杯纸巾,然后就着啤酒,像八爪鱼一样大吃大喝。这当中全无绅士的从容,也无淑女的矜持,就那样满嘴满手的油腻辛辣,最后是龙虾壳如放过的爆竹碎片一样斑斓一地。这样的环境,以及吃法上的随意,让合肥人舒适而欢喜。吃龙虾一般会从傍晚时分,一直吃到半夜之时。这个时间,往往是长沙人泡酒吧,武汉人啃鸭脖,江苏人泡洗脚屋的时间。
合肥不仅吃龙虾随意,凡属于“老合肥”的,似乎都有这样的随意和粗放。合肥红星路上有一家包子店,包子咬到嘴里五味芬芳,不过店面却油腻腻的让人难以跨步;合肥七桂塘菜市后门不远处有一家煎饺店也是如此,煎饺两面金黄,味道千里飘香,可是那个店面,实在让人望而生畏,十来个互不相识的人,竟围着一张塑料桌子吃得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同属此类的,还有“大老刘”、“007牛肉面”等。在这些地方吃饭,很有点灾民受济的开心和雀跃。不是合肥人格外推崇“酒香不怕巷子深”,而是他们天生随意,不喜欢表面文章,有一种古道热肠的纯朴和真实,也有一种好东西“爱吃不吃”的傲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