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洞的传奇历史

家乡区县: 贵州省黄平县

      黄平太平洞,又被当地的苗族同胞们称为“嘎架略往”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县城西南行近20公里的谷陇。属谷陇镇山坪村,在黄飘大捷遗址下方(团仓村鸡冠坡脚),距黄飘大捷遗址1.5公里,距县城约15公里。清咸同年间苗民起义,清兵围剿,隐避太平洞内的苗族起义军民,由此洞口凿岩架枋取洞中瀑水饮用。清军趁取水之时,频频炮轰,封锁水源,起义军民先以诱敌发现,待清军另装火药间隙,迅速越过“七步险”挑水回洞。清军围洞数十日,终无可奈何,撤围而去。起义苗民安然无恙,故把此洞叫“太平洞”。

      太平洞口高30米,宽约10米。洞口的右侧有一小洞口为进口,高约30米,宽仅有2米许,起义军曾在洞口中架有瞭望台监视敌人。两个洞口外树木密茂,景色优美,主洞口瀑布飞泻。

      太平洞风景幽美,鸡冠山余脉雄峙苗寨东端,峭壁陡绝,巍峨壮观,绝壁西侧高处为太平洞口,形如“金”字,势极奇险。现建有悬梯可登进洞参观洞景和回想苗民起义时避洞的情景。山顶林木蓊蔚,摇碧浮青,崖麓古树茏苁、幽篁苍翠。前陈水库约500平方米左右,碧水丰盈,空明清净,库周围绿树掩影。太平洞右侧悬崖内阴河水从百米高的地方流下,形成飞瀑,如琼花碎抛,击于石上,银珠四溅,沙沙作响,崖前筑堤为塘,飞泉倒映水中,清雅别致,春夏多雨瀑水喷涌倾至塘中,如白龙下饮,啸鸣崖际。左侧树荫中是五十余户苗族农家,山水、苗寨、田园恰是一幅太平洞立体山水画。

      据调查,在咸同农民起义的十八年中,太平洞里有一千多苗族群众坚持与清军斗争了五年之久,他们来自黄飘、板稿、翁勇、白堡、岩英、谷陇大寨、西江、西龙、黄猫等地,由黄飘的一位名叫潘山阴的人指挥。清军来犯,他们就进洞,清军撤走,他们就出来耕种,这种战斗生活,完全是按照张秀眉领导起义军的耕战政策,实行亦兵亦农,适合于农民军,能够自力更生,保证粮源。传说当时苗族起义军的组织和给养是:起义军是由苗族和其它民族民众自愿参加的,一般来说是采取交替轮换制,每十天为一换。这样,有人打仗,也有人种庄稼,也有一支常年不回家专门负责打仗的队伍。

      由于当时山洞里的容积有限,他们作长期战斗的准备,就在洞头壁崖里,凿崖钻眼,用木柱架楼,使洞里有楼上楼下,有组织而不乱。现在进入山洞还可以看到架楼凿崖的洞眼。山洞里置有石磨、舂碓等生活必需的食物加工设备。现在进洞仍能看到一些破碎石磨和舂碓。由于山洞里人多,又 经历五年之久,无疑是加工了不少的粮食,因此,现在山洞里还堆积有不少的谷壳。

       

遇@见(2015-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